首页 > 作品列表 > 美术史论系 > 艺术复制原真性研究 - 黄泠夕107586史论
作品名称
艺术复制原真性研究
类别 史论
指导老师
吴克军
描述
自20世纪起,艺术世界开始兼并一些过去被忽视或蔑视的形态,通过再现、重新展出和利用前人作品等方法进行创作的艺术品蔚然大观,其中,“复制”本身已然成为一种艺术家表达观点的手段。基于本雅明的机械复制理论和雷德侯对中国艺术创造与生产的研究成果,本文将从现象和理论对比中西方文化生产中“复制”概念的异同,分析中西方追求艺术目标迥然不同的途径;对机械复制时代到数字时代的艺术形态进行分类研究,在重复的艺术中追寻灵韵的嬗变;并结合本雅明对于机械复制艺术的美学思辨以及格罗伊斯对本雅明理论的发展,对当下特定的文化生产环境和数

(一)文章结构

第一章从艺术与技术关系的问题出发,阐明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第二章对再现、模仿和复制的概念进行厘清,以本雅明的机械复制理论、雷德侯对中国艺术创造与生产的研究成果等为理论基础,对比分析中西方文化生产中“复制”概念的异同,由此界定“艺术复制”的概念;

第三章整合、梳理基于复制理论的艺术形态,分为“现成即艺术”、“挪用与重构”、“自我的隐喻”和“平面到空间”四部分,对使用复制手段进行创作的艺术家、包含复制元素的艺术作品进行个案分析和归类;

第四章探讨后现代主义语境下艺术价值和“原真性”问题,借助格罗伊斯对于文化生产的观点,分析数字复制时代艺术的本体性和真实性,提出艺术创作者如何更好在技术更迭中与时代共处的思考。

(二)研究方法

本文将采用文献研究法,对本雅明的机械复制理论、雷德侯中国艺术创造与生产的研究成果、格罗伊斯的媒介观念等相关知识进行梳理,为论文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采用个案研究法,对安迪·沃霍尔等具有代表性和典型特征的个体、群体展开个案分析,为论文提供论据支撑;并且运用跨学科研究法,分析艺术学、传播学等不同理论框架中的逻辑脉络,结合现实例证综合相关观点。

(三)创新点

本文从现象和理论分析对比中西方文化生产中“复制”概念的异同,并以此为理论基础对基于复制理论的艺术形态进行分类和研究,是对机械复制时代到数字时代艺术表现动态和发展趋势的细化和补充,提出艺术复制原真性问题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的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