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安迪·沃霍尔 《布里洛盒子》
庞茂琨 《被直播的现场》
巴勃罗·毕加索 《宫娥》之二
萨尔瓦多·达利 《宫娥》
张晓刚 《血缘-大家庭2号》
方力钧 《2010-2011》
杰夫·昆斯 《凝视球(蒙娜丽莎)》
草间弥生 《我对南瓜的永恒之爱》展览现场
(一)文章结构
第一章从艺术与技术关系的问题出发,阐明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第二章对再现、模仿和复制的概念进行厘清,以本雅明的机械复制理论、雷德侯对中国艺术创造与生产的研究成果等为理论基础,对比分析中西方文化生产中“复制”概念的异同,由此界定“艺术复制”的概念;
第三章整合、梳理基于复制理论的艺术形态,分为“现成即艺术”、“挪用与重构”、“自我的隐喻”和“平面到空间”四部分,对使用复制手段进行创作的艺术家、包含复制元素的艺术作品进行个案分析和归类;
第四章探讨后现代主义语境下艺术价值和“原真性”问题,借助格罗伊斯对于文化生产的观点,分析数字复制时代艺术的本体性和真实性,提出艺术创作者如何更好在技术更迭中与时代共处的思考。
(二)研究方法
本文将采用文献研究法,对本雅明的机械复制理论、雷德侯中国艺术创造与生产的研究成果、格罗伊斯的媒介观念等相关知识进行梳理,为论文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采用个案研究法,对安迪·沃霍尔等具有代表性和典型特征的个体、群体展开个案分析,为论文提供论据支撑;并且运用跨学科研究法,分析艺术学、传播学等不同理论框架中的逻辑脉络,结合现实例证综合相关观点。
(三)创新点
本文从现象和理论分析对比中西方文化生产中“复制”概念的异同,并以此为理论基础对基于复制理论的艺术形态进行分类和研究,是对机械复制时代到数字时代艺术表现动态和发展趋势的细化和补充,提出艺术复制原真性问题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的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