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品列表 > 美术史论系 > 策展介入城市的生效性研究 - 张仕骏107704史论
优秀毕业作品二等奖
作品名称
策展介入城市的生效性研究
类别 史论
指导老师
周园
描述
“深港城市/建筑双年展”是全球首个以城市为固定主题的国际性、先锋性展览,由深圳与香港两城协作举办,基于在地性城市化问题与全球城市问题,以当代视觉文化的呈现方式与社会公众进行广泛对话。作为本土化双年展必须要注重展览实践与受众的互动关系,要摆脱“圈子化”和表现方式的晦涩、疏离的倾向,这要求展览在城市中“生效”,否则将沦为作品“集市”与展览“景观”。 本文从第七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年展”深圳展区展开双年展对城市的“生效”讨论。展览作为介入手段在城市中形成触媒效应,旨在与公众建立更为紧密的审美与生活关联,使展览在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深双”由深圳市政府自2005年发起,作为本土化双年展必须要注重展览实践与受众的互动关系,要摆脱“圈子化”和表现方式的晦涩、疏离的倾向,这要求展览在城市中“生效”,否则将沦为作品“集市”与展览“景观”。“深双”实际仍处于一种实验性状态,历经十数年发展尚不足以评判对城市意义的积极与否,但至少在观众接受上达成了较好的成效。本文将其做为个案研究,从第七届“深双”深圳展区展开双年展对城市的“生效性”讨论。展览作为介入手段在城市中形成触媒效应,旨在与公众建立更为紧密的审美与生活关联,使展览在与城市的互动中“生效”。策展人、建筑师、艺术家将学术信息与艺术观念进行整合转译,将知识生产与艺术生产引入更为广泛的社会生活中,并对展场(城市)进行了艺术“微更新”,在城中村重建一种“日常审美化”的生活方式,通过建筑与艺术装置建构“情景”以消解城市化进程中对人的“异化”与“被异化”,为社会美育的实现作出试验性探索,完成城市策展的生效。“深双”提供了一种本土性的城市策展策略,为深圳的城市微更新、社会美育、城市文化品牌塑造提供了新的实践方式与可行性探索。

在研究视角上,本文通过个案分析辅以布尔迪厄“场域”、居伊·德波“景观社会”中“场”的理论进行跨学科视角研究,从艺术学、社会学的学科视角审视和分析“深双”社会功能与现实意义。旨在提供一种综合式观察视角,将展览实践项目作为理论研究案例,以前人理论研究为支点,对城市策展、艺术双年展的研究做略微补充。

(二)研究方法与理论基础

本文研究涉及三种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借鉴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布尔迪厄“场域”理论、居伊·德波的“景观”理论与“情景主义”,对第七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年展”这一城市策展案例的功能性进行研究。

全文共五部分内容构成,首尾分别为绪论、结语部分,正文共分为三章,分别从双年展与城市关系史的实践梳理、展览的触媒效应和知识生产、城市的“微更新”和社会美育的实现展开论述,阐明城市策展对城市形塑功能的生效。

第一章通过对双年展史进行历史梳理,分析威尼斯、卡塞尔等双年展中具体艺术事件与作品,以及双年展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展开对双年展与城市关系的探讨;引出本文“深港/建筑城市双年展”案例,分析展览与城市在互动中形成的触媒效应,构成制度性的文化事件。

第二章通过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对“深双”中“艺术板块”进行案例分析,引申出“深双”在城市中构成的两个场域:展览场域、艺术场域。展览对城市的介入将知识生产与艺术生产引入城市场域,触及更为广泛的社会生活。

第三章从“深双”中对展场的建筑“微更新”改造进行分析,展览以“针灸点穴”式介入城市中街道、广场、社区,在物理空间上形成艺术化空间,对城市的硬件设施实现了艺术性更新。实现对个体心理空间的“自然沉浸”,形成公众“无意识的参与”,促成了社会美育的实现。

全文以“第七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年展”现实策展案例为研究对象,以“场域”作为理论依据,策展与城市在相互建构中不断催化新观念的产生,从策展人与学者作为“第一生产力”将学术信息进行整合转译,通过对城中村的艺术“微改造”重建一种“日常审美化”的生活方式,消解嵌入社区公共空间城市化进程中对人的“异化”,为社会美育的实现作出实验性探索,在展览自身“事件-生产-形塑”的功能生效中形成了城市双年展本身自我批判的更新机制,实现展览与城市的双向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