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品列表 > 美术史论系 > 中国北方岩画中尖顶帽图像的东向传播 - 孙一明111844史论
作品名称 中国北方岩画中尖顶帽图像的东向传播
类别 史论
指导老师 贺欣
描述 中国北方岩画的研究不断取得进展,其中的尖顶帽图像日渐得到关注。本文通 过对新疆阿勒泰地区唐巴勒塔斯岩画、乔夏沟岩画以及肃北大黑沟岩画进行研究, 结合斯基泰民族的历史梳理出尖顶帽图像与斯基泰人之间的联系。并通过岩画图像 产生的时间顺序、图像内容的转变与斯基泰人迁徙路线对图像从新疆阿勒泰地区至 甘肃北部地区呈东西向带状分布进行判断,为岩画中的尖顶帽图像研究进行补充并 提供新的思考思路。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尖顶帽图像属于带有独特文化符号的图像,它广泛的分布于中国北方岩画中。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与学术意义,通过了解尖顶帽图像的起源与传播,能够进一步了解古人的社会结构、文化发展与部落迁徙等相关问题。

本文将以新疆阿勒泰地区唐巴勒塔斯岩画、乔夏沟岩画以及肃北大黑沟岩画中的尖顶帽图像为例结合斯基泰人历史与尖顶帽的联系来讨论尖顶帽图像与斯基泰人的联系与图像的传播途径。通过对岩画群中尖顶帽图像的相关研究,以了解尖顶帽图案在不同岩画中的形式与特点,发现其中的演变过程并结合岩画遗迹周边的地理环境与历史考古记录以及斯基泰人历史与岩画产生地的关联研究,讨论尖顶帽图案的含义。以此推测尖顶帽图像的演变情况并尝试确定尖顶帽图像在我国北方岩画中的传播路径。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最早的岩画图像是德·卡尔瓦罗(De Carvalho)于1598年所记录描绘的部分南美洲洞穴岩画,从此次记录开始一直到19世纪,美洲与欧洲发现了许多的岩画遗存,但是缺乏科学的保存手段,这些岩画内容只有简单的图像记录,鲜有相关的研究。直到19世纪10年代(1814-1816年),瑞典学者布鲁尼乌斯(C.G. Brunius)使用网格法(在岩画表面绘制或刻画网格,从而精准的对岩画内容进行刻画)更为准确的对瑞典巴茨卡(Backa)地区岩画进行了记录,这也成为了西方历史上第一次使用现代科学方法对岩画内容进行记录。[1]

从德·卡尔瓦罗(De Carvalho)的岩画记录开始,虽然有大量的岩画作品被发现与记录,但是这并非使人们主动寻找与研究的结果,这些发现拥有极大地偶然情况。随着瑞典学者布鲁尼乌斯(C.G. Brunius)对岩画内容的科学准确记录,岩画逐渐开始出现于学者们的视线,但直到20世纪初,岩画在历史学与艺术史研究方面的价值才被真正重视,由此出现了许多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成果。

欧洲学者们结合考古与宗教祭祀的研究方法在20世纪初至20世纪90年代期间成为世界范围内对于岩画研究的主要规范,90年代后,澳大利亚的部分学者们开始使用科学仪器对岩画进行分析,从这之后,对于岩画研究出现了不同的学派。目前,岩画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向:一个是由意大利学者阿纳蒂提出的考古学研究,主要是通过对岩画的图像内容、艺术价值、图像分类等方面对岩画表现的艺术形式进行研究[2],一个是由澳大利亚学者贝德纳里克提出的通过精确地科学仪器对岩画的形成年代以及周边环境进行分析研究,从而确定岩画创作者与岩画内容之间的联系。

发表于国外关于尖顶帽图像的书籍有陈兆复1989年出版的德文著作《CHINA PRAHISTORISCHE FELSBILDER . U. BAR VERLAG, ZURICH》(《中国史前的岩画》)[3]从考古学的角度探讨了中国岩画的形成,涉及了岩画中的图像研究,结合考古学研究方法对中国北方岩画中的尖顶帽图像的含义进行简要分析并结合分析内容推测创作岩画的先民创作岩画内容是否与祭祀活动或是狩猎放牧行为有关;陈兆复与外国学者合著于1992年出版的英文著作《N REARCH OF ROCK ART IN CHINA》(《中国岩画考察记》)[4]系统介绍了中国各地的岩画,其中也包括了一部分关于尖顶帽图像含义的讨论,但没有具体结论。

目前,岩画研究仍然由西方学者所引领,这也对中国的岩画研究产生了影响。

   由于岩画研究被西方学者所引领,中国的研究方法始终落后于西方学者。20世纪初至20世纪60年代期间部分学者进行了岩画研究。如黄仲琴1935年《汰溪古文》[5],陈公哲1957年《香港考古发掘》[6],汪宁生1966年主导的岩画研究[7],分别对福建、香港、云南等地的岩画进行了调查研究,但是研究方法仍处于原始混乱的情况,仅仅是对岩画图像进行了罗列,不同地区岩画图像的内容仍然难以区分。此时西方学者已经提出了多种岩画研究方法。

   1976盖山林开始对阴山地区岩画进行调查研究,并在1986年出版《阴山岩画》对调查内容进行了总结。由此20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90年代期间各地都开始对岩画进行调查研究,其中就有赵养锋1987年出版的《中国阿尔泰山岩画》[8]以及苏北海1994年出版的《新疆岩画》[9],二者对研究的岩画对象进行了田野调查以及图像记录,这对之后对不同地区岩画深入研究创造了条件。

   与外国学者研究岩画时对于图像解读与年代断定类似的是,从1976年开始至21世纪初的各地岩画调查主要关注岩画图像内容解析以及岩画年代的断定,由于此时关注岩画研究的主要为艺术史学家与民俗学学者,对于岩画年代的判断研究较为薄弱。这一时期岩画研究理所当然的出现艺术史与民俗学研究的方向。

盖山林主要使用了民俗学研究方法,除了1986年发表的《阴山岩画》一书,他还对中国北方的岩画进行了对比比较,从创作风格、岩画内容等方面将中国北方岩画分为了新疆绿洲区、甘藏高原区、内蒙古宁夏草原区、东北林业区四个区域。[10]陈兆复先生则主要使用了艺术史的研究方法,代表为1993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发表的陈兆复先生撰写的《中国岩画发现史》[11]系统地梳理介绍了中国岩画的历史、艺术特点和地域分布。其中使用艺术学研究角度从岩画图像形象、空间关系对中国新疆阿勒泰地区岩画中的符号和图像进行了分析,同时提供了对新疆阿勒泰地区岩画中尖顶帽图像含义的推测。陈兆复于1997年撰写的《中国岩画札记》[12]是中国岩画研究的经典之作,包括对中国岩画的系统概述和分类。虽然没有专门讨论中国北方岩画中的尖顶帽图像,但对中国岩画整体的研究为后续关于艺术史方向的具体研究提供了基础。此时的学者会更加关注岩画图像中有关生殖崇拜与巫术祭祀的题材,也更加关注洞穴岩画,但是由于考古研究的欠缺导致岩画的断代工作并不完善,许多结论至今无法做到确定。

进入21世纪后,由于前人学者对于资料的收集整理,更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岩画研究,其中就有许多的考古学学者,在民俗学研究与艺术学角度研究日益成熟的情况下使得岩画研究更加科学准确。许成2009年文章《宁夏考古史地研究论集》[13]对中国北方地区贺兰山地区岩画进行了图像、地理方面的介绍。

2013年,由任萌、王建新发表的《岩画研究的考古学方法》[14]全面的从考古学的角度开始对岩画进行调查研究,也正式的确定了使用考古学方法研究岩画的方法,并将岩画遗址周边墓葬以及人类遗存的考古内容与岩画进行结合研究,使得研究结论更加饱满丰富。考古学研究方法的确立也对岩画的断代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研究依据,但是由于技术的限制目前岩画断代仍然是需要继续攻克的难题。

结合之前的岩画研究资料以及考古学研究补充,高启安于2021年发表《中国大北方弧形带岩画中的尖顶帽人》[15]对中国北方岩画中的尖顶帽形象进行了罗列介绍,对前人关于岩画与服饰联系的已有研究进行了搜集,汇集了多位学者对中国岩画的研究成果,其中专门讨论了尖顶帽图像,探讨了其可能的象征意义和文化背景。高启安先生根据前人资料总结出新疆阿勒泰地区岩画中的尖顶帽图像的祭祀含义,同时对斯基泰人的尖顶帽饰以及新疆出土尖顶毡帽图像进行了收集比较,肯定了斯基泰人尖顶帽饰与新疆地区尖顶帽服饰之间的联系,由此确定岩画图像中的尖顶帽图像与斯基泰人的尖顶帽饰有相关联系。

国外学者对于斯基泰人研究的主要依据来自于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历史学家赫罗多德的著作《Herodotus》(《历史》)中对斯基泰人的描述。他的著作被认为是关于古代斯基泰人的最早可靠来源之一,此外还有 Pazyryk(皮亚察)冰冻墓葬发现的文献: 这些于20世纪20年代末至50年代初被发现的冰冻墓葬位于俄罗斯阿尔泰山脉,俄罗斯学者鲁坚科认为这些墓葬产生于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此时仍处于斯基泰人活跃的斯基泰时期,墓葬被认为与斯基泰人有联系,为研究斯基泰人的文化、生活方式和艺术提供了宝贵资料。

国内学者对于斯基泰与尖顶帽的研究则主要有王以铸于1959年撰写的《历史》中对斯基泰人的形象进行了历史考证研究,通过对考古发现和历史文献的综合分析,讨论了斯基泰人在中国北方地区对于服饰,生活方式以及器物造型的影响。尹盛平于1986年发表的《西周蚌雕人头像种族探索》介绍了有关斯基泰人的描述与春秋战国时期中原人对胡人描述,二者出现了相似性,作者由此推断斯基泰人对于春秋战国时期对中原周边的部族进行了交流接触;邢义田于2010年《古代中国及欧亚文献、图像和考古资料中所见“胡人”外貌》同样介绍了斯基泰人与春秋战国时期中原人对胡人描述与斯基泰人的相似性并通过对文化遗存和历史文献的研究,探讨了斯基泰人与中原文化的交流和影响。

国外的岩画研究从1598年开始,直至19世纪10年代才正式开始了科学研究,研究由杂乱走向完整。20世纪初至20世纪90年代岩画的研究方法主要集中在艺术史与历史学研究,这也影响到世界范围内的岩画研究。20世纪90年代后岩画研究出现不同学派,意大利学者阿纳蒂希望利用考古学知识进行研究,澳大利亚学者贝德纳里克则希望借助尖端的科学仪器进行岩画研究。时至今日,西方学者仍旧引领着岩画研究。

国内的岩画研究则是20世纪初至20世纪60年代进行了分散研究,主要集中在不同地区的岩画图像收集。1976年后盖山林的阴山岩画调查使得从1976年至21世纪初产生了大量的不同地区岩画研究,此时的研究方法主要集中在盖山林的民俗学研究方法以及陈兆复的艺术史研究方法,考古学研究方法仍旧有所欠缺。21世纪后随着对于岩画的考古学研究逐渐深入,2013年王建新的研究正式确定了考古学方法研究岩画的范式。

国内外的岩画研究主要集中于不同地区的岩画遗迹研究,对不同的岩画图像进行了整理与搜集。但是中国北方岩画中尖顶帽图像的单项研究尚有不足,本文希望通过对尖顶帽图像的研究发现不同地区类似图像的传播途径,为后续的岩画研究与地区部属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人类学研究方法:研究中国北方岩画中的尖顶帽图像的起源及演变过程:目前尖顶帽图像在中国北方岩画中分布较多,但是其中许多内容仍处于了解并不全面的情况。后续的进一步研究可以通过对更多地区的岩画图像的对比分析,逐渐探明隐藏于图像背后的含义。中国北方岩画中的尖顶帽图像在不同生活场景中有不同的表现,除了继续对尖顶帽图像本身进行研究,还要对于部族生活中的其他内容进行研究。比如岩画创作部族的其他生活用具中是否出现与岩画中尖顶帽图像相似的图像从而分析不同的表现形式与生活内容下对于图像本身的表现形式是否有影响。

图像研究:通过对不同同样的颜色、形式、内容等进行分析从而进一步确定其中的异同性。通过图像研究的方法详细准确的确定尖顶帽以及相关图像的传播路径,其中还包括,时间和如何传播。其传播时间是否更早于目前发现的文献记载,又是如何进行传播也是后续研究需要注意的内容。

考古学方法:研究将借助考古学相关研究方法,通过搜集和整理相关的考古发掘文物以及研究成果结合自身学科的研究可以从多个角度更加全面的了解研究对象,对象所蕴含的含义解读也将更加准确。



[1] 罗伯特·G·贝德纳里克(金安妮译):《岩画科学——远古艺术的科学研究》,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16页,19-24

[2]埃玛努埃尔·阿纳蒂(张晓霞译):《世界岩画——原始语言》,宁夏人民出版社,2017年,41-42

[3]陈兆复:《CHINA PRAHISTORISCHE FELSBILDER . U. BAR VERLAG, ZURICH,》(《中国史前的岩画》)(德文),苏黎世U.BAR VERLAG出版社,1989年

[4]陈兆复:《N REARCH OF ROCK ART IN CHINA . JACK BOOK, MILANO,》(《中国岩画考察记》)(英文),意大利米兰自然博物馆,1992年1月

[5] 黄仲琴:《汰溪古文》,《岭南学报》,1935年第2期,1-6

[6] 陈公哲:《香港考古发掘》,《考古学报》,1957年第4期,1-16

[7] 云南省历史研究调查组:《云南沧源崖画》,《文物》,1966年第2期,7-17

[8]赵养锋:《中国阿尔泰山岩画》,西安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

[9]苏北海:《新疆岩画》,新疆美术出版社,1994

[10]盖山林.:《我国北方草原岩画区域特征初论》,《考古与文物》,1993年第5期,5-28

[11]陈兆复:《外国岩画发现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12]陈兆复:《中国岩画札记》,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年

[13]许成:《宁夏考古史地研究论集》,宁夏人民出版社,2009年6月1日

[14]任萌、王建新:《岩画研究的考古学方法》,《文物》,2013年第3期,67-73

[15]高启安:《中国大北方弧形带岩画中的尖顶帽人》。陕西师范大学,202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