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品列表 > 美术史论系 > 1934-1937年中苏美术交流研究 - 董幸111883史论
作品名称 1934-1937年中苏美术交流研究
类别 史论
指导老师 齐彬
描述 本文旨在对1934-1937年间中苏之间的美术交流历史进行梳理、研究并加以论述,体现其特定的历史地位和重要的历史价值。本文主要立足于对史料的梳理和研究,对这一时期内的中苏美术交流历史进行分析和阐释,进而探究中苏两国间的美术交流的实质和对两国美术的发展产生的影响,同时也为当今对外文化艺术交流活动提供经验借鉴。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而艺术则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苏美术交流一直是国内美术界的热点之一,学术界也对此进行过大量的研究调查取证,但目前呈现出一种“冷热不均”的状态,即学术界高度关注的是1949年建国之后的中苏(俄)美术交流。检索公开发表的一些文章,其中对1934-1937年间的中苏美术交流较为空缺。在查阅大量资料后,发现此时两国之间的美术交流实际上十分活跃。20世纪的中国处于内忧外患的时期,国内经历了清帝退位,袁世凯复辟帝制,各军阀混战等一系列社会大动荡。此时,日本伺机而动,发动了侵华战争奉行大陆政策,试图通过吞并中国进而称霸全世界。两国都深受法西斯主义的迫害,因而中国和苏联有着共同的目标——反法西斯。这为两国间的美术交流奠定了政治基础,

本文在借鉴以往研究成果基础之上,梳理1934年至1934年的中苏美术交流的历史,挖掘两国之间美术产生交流的原因和影响。鉴于中苏美术交流活动主要是通过举办展览、以及艺术家之间的交流等方式展开,因此,本文的研究范围同样以这两个部分为主。本文首先概述1934年前的中苏美术交流的历史。以“1934年徐悲鸿赴苏办展”和“1935-1937年中苏文化协会的活动”两条线索总结并归纳1934年至1937年两国之间的各种美术交流活动,着重论述徐悲鸿的“中国近代绘画展览”为中苏美术交流做出的努力和成就。最后,对这段时期中苏美术交流进行的思考和总结,探讨产生文化艺术交流的原因以及美术交流的影响。

在确立了研究的目标后,运用文献研究法,通过图书馆、互联网等渠道查阅了1934年至1937年间中苏两国美术交流发展历史的相关资料,围绕着研究主题,大量阅读期刊和论文,为论文的撰写奠定基础。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寻找1934年徐悲鸿赴苏办展后《申报》对此事件的报道与评述,共找到5篇有关报道。利用案例研究法,以徐悲鸿赴苏办展为特定的研究对象,分析其选择在苏联办展的原因和过程,总结“中国近代绘画展览”成功举办后中苏美术在交流中所产生的变化。同时还着眼时代背景,采用跨学科研究法,在分析中苏两国能够产生美术交流原因的过程中,不免会涉及到两国的历史背景、政治形势乃至世界政局情况等。因此,本文会综合历史学、政治学等学科的理论进行交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