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品列表 > 美术史论系 > 玛丽·洛朗桑与文学艺术界的交往研究 ——以《阿波利奈尔和他的朋友们》为切入点 - 于亚丹112344史论
作品名称 玛丽·洛朗桑与文学艺术界的交往研究 ——以《阿波利奈尔和他的朋友们》为切入点
类别 史论
指导老师 单海兰,马晓琳
描述 本文的研究方向为艺术家交游经历与影响研究。重点对于玛丽·洛朗桑的艺术交往进行研究。通过对玛丽·洛朗桑复杂而坎坷的人生经历进行梳理,以她本人作品《阿波利奈尔与他的朋友们》为例,分析画作之中以及画外一些重要人物对其艺术创作,绘画风格所产生的影响。

目录

绪论—————————————————————————————-4

一、研究方向及选题意义————————————————-6

、国内外研究现状——————————————————-7

、研究方法—————————————————————-9

第一章 玛丽·洛朗桑与她的朋友们—————---------------------10

第一节 艺术家生平简介——————————————————- 10

第二节 玛丽·洛朗桑的绘画风格及演变------------------------(11

第三节 玛丽·洛朗桑朋友肖像画-----------————————-(15

第二章 《阿波利奈尔和他的朋友们》的画面内容和人物身份--------17

第一节《阿波利奈尔和他的朋友们》的创作背景-----------------(17)

《阿波利奈尔和他的朋友们》的画面内容----------------(18

    一、作品的画面语言—————————————————---(18

      二、画中人物身份识别-----------------------------------(19

作品中反映的人物交际圈———————————————(20

  一、阿波利奈尔与玛丽·洛朗桑之恋 ————————-----20

  二、二人与毕加索----------———————————-------22

三、二人与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24

四、二人与诗人马格里特·吉约与莫里斯·克里姆尼茨———-(27

第三章  交际对于玛丽·洛朗桑艺术创作的影响—————————-(28

 第一节 玛丽的艺术家交际圈--------------------------------(28

 第二节 艺术家朋友们对玛丽的影响---------------------------(29

     一、阿波利奈尔的鼓舞—————————————————(29

     二、卢梭的艺术风格影响—————————————-—---31

     三、马蒂斯的艺术风格影响—————————————----32

     四、布拉克的引导————————————————-—---34

  第三节 朋友与艺术:从个例到理论的探讨--------------------(34

    

结语-----------------------------------------------------------(37)

参考文献--------------------------------------------------—---38)


摘要

 

玛丽·洛朗桑是一位20世纪初法国杰出的女性画家,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对女性主题的描绘而闻名。她在早年接触了包括乔治·布拉克在内的多位艺术家,通过这些人脉关系进一步结识了巴勃罗·毕加索、亨利·马蒂斯以及诗人纪尧姆·阿波利奈尔等现代艺术圈的关键人物。作品不仅受到立体派的影响,还融合了野兽派的色彩运用特点,丰富的人生经历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她的艺术表达,使其作品在复杂的时代背景下显得极为深刻而内省。本文将以玛丽·洛朗桑与20世纪初一些艺术家的交际往来和艺术创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洛朗桑生活的年代背景和对她与艺术家们交际往来的考证,力求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全面地梳理她的人际交往史与艺术创作的联系,以期弥补对玛丽·洛朗桑研究的不足

 

关键词:玛丽·洛朗桑;阿波利奈尔和他的朋友们交际

 

 

 

abstract

Mary Laurent was an outstanding female painter in early 20th century France, renowned for her unique style and depiction of female themes. Lausanne was born in Paris and his artistic career was closely linked to the avant-garde art movement at that time, making him an important member of the Cubist movement. In her early years, she had contact with multiple artists, including George Braque, and through these connections, she further met key figures in the modern art world such as Pablo Picasso, Henry Matisse, and the poet Guillaume Apollinaire. Her works are not only influenced by Cubism, but also incorporate the color applic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Fauvism. The experiences of the two World Wars have to some extent influenced her artistic expression, making her works appear extremely profound and introspective in the complex historical context.

As a female artist who has achieved significant success in the male dominated art world, Mary Lausanne's contributions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understanding the development of early 20th century modern art and the role of female artists in it. This article will focus on the communication and artistic creation between Mary Laurent and some artists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By examining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Laurent's life and her communication with artists, it aims to comprehensively sort out the connection between her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history and artistic creation from a new perspective, in order to make up for the shortcomings in the study of Mary Laurent.

Keywords: Mary Laurent; Apollinaire and His Friends; Art communication and influence;  Female artists

 

 

 

 


 

 

一、研究方向选题意义

本文研究方向为艺术家交游经历与影响研究。将重点对玛丽·洛朗桑的艺术交往进行研究。通过对玛丽·洛朗桑复杂而坎坷的人生经历进行梳理,以她本人作品《阿波利奈尔与他的朋友们》为例,分析画作之中以及画外一些重要人物对其艺术创作,绘画风格所产生的影响。

通过研究“画家玛丽·洛朗桑的人际交往与人生经历对其绘画风格的影响”是一项有研究价值及意义的课题,其研究意义涵盖了多个层面。首先,通过深入探讨艺术家与其所处社交环境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艺术创作背后的驱动力和情感动机。玛丽·洛朗桑是当时那个年代一位备受瞩目的艺术家,她与同行、朋友以及其他社会成员的互动不仅是她个人生活的一部分,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她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方向;其次,研究洛朗桑的人际交往对其绘画风格的影响也有助于拓展我们对艺术创作过程的认识。通过分析她与不同文艺界人士的交往,我们可以探讨她所接触到的不同思想、文化和艺术潮流是如何在她的作品中得以体现和融合的。这不仅有助于揭示艺术家创作的风格形成,还可以为今后的艺术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第三,研究玛丽·洛朗桑的人际交往与人生经历,还有助于深入了解艺术家在特定社会背景下的创作环境和动力。通过分析她与其他艺术家、评论家、作家诗人以及当时的社会精英之间的互动,我们可以更清晰地把握当时法国艺术界的背景,进而理解玛丽·洛朗桑在这一环境中所做出的艺术选择和创作决策;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研究玛丽·洛朗桑的人际交往对其绘画风格的影响,还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和赏析她的艺术作品。通过了解她与其他艺术家的合作、交流以及对不同流派的接纳与抵制,我们可以更好地解读她作品中的符号、意象和风格特征,从而提升对其艺术成就的理解和欣赏水平。

因此这一研究既有助于深化我们对艺术创作的理解,也为我们更好地把握艺术家个体创作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目前,对于玛丽·洛朗桑的探究大多集中于她的生平以及画作解析上,对其艺术交往的研究往往只是提及或者简述一部分,并不全面。本文将以玛丽·洛朗桑与20世纪初一些艺术家的交际往来和艺术创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洛朗桑生活的年代背景和对她与艺术家们交际往来的考证,力求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全面地梳理她的人际交往史与艺术创作的联系,以期弥补对玛丽·洛朗桑研究的不足。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已经出版过不少有关玛丽·洛朗桑的书籍,尤其是20世纪末21世纪初,出现了一批研究玛丽·洛朗桑的学者,出版了相关的著作。1989年,希瑟·麦克弗森(Heather McPherson)和道格拉斯·海兰(DouglasK.S.Hyland所著的Marie Laurencin, artist and muse(《玛丽·洛朗桑,艺术家和缪斯》)由Birmingham Museum of Art,Distributed by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c1989(伯明翰艺术博物馆,由华盛顿大学出版社出版,1989)出版。

此外,国外有关洛朗桑艺术研究的硕博士论文有由Bailey Brittney J于2015年撰写的Masks and muses: Marie Laurencin’s artist-group portraits(《面具和缪斯:玛丽·洛朗桑的艺术家团体肖像》)这篇文章从风格和概念两方面来分析洛朗桑的两幅群体肖像《艺术家群体》和《阿波利奈尔和他的朋友们》,指出她作为“特殊”女性现代主义画家的地位。日本学者对于玛丽·洛朗桑也曾有过大量研究,早稻田大学的学术期刊《WASEDA RILAS》2018年10月刊载了山田茉委的《アポリネールとその友人たち》にみるマリー・ローランサンのキュビスム受容(《玛丽·洛朗桑在<阿波利奈尔和他的朋友们>的两个版本里接纳了立体主义》),论文分析论证了立体派艺术家对玛丽·洛朗桑画作产生的影响,以及她绘画中所使用到的立体主义技巧。还有1980年1月 Renee Sandell乔治梅森大学艺术学院蕾妮·桑德尔在《Woman s Art Journal》发表的一篇名为《Marie Laurencin: Cubist Muse or More?》的论文。文中,作者简述了洛朗桑的人生经历以及与立体主义成员的交往,论述了洛朗桑与立体主义画派联系与区别。 2017年4月由劳特里奇(Routledge)出版社出版的《Marie Laurencin:Une femme inadaptée in Feminist Histories of Art》,作者从洛朗桑的同时期女性、异性的交往、处于现代艺术女性历史的洛朗桑、洛朗桑艺术的女同性恋存在的历史化特异性等方面论述了洛朗桑是一个特殊的艺术家案例,并不适应于传统女性主义艺术史方法去分析。

关于国内研究从目前可查阅的研究成果来看,主要是有关玛丽·洛朗桑生平的简介以及着重于艺术风格的研究,着重研究其交际关系的学术著作和论文暂时还没有。有关洛朗桑艺术风格研究的硕博士论文有由白荣于2017年所撰写的《停滞的美——玛丽•洛朗桑绘画中的女性形象》,此文以女性艺术家在绘画作品中的女性审美倾向为背景,通过对她的生平和作品的解读,探求了其笔下女性形象的成因和发展。还有由李皓莹于2019年所撰写的硕士论文《玛丽·洛朗桑绘画艺术的启示》,此文首先通过对玛丽·洛朗桑传奇而坎坷的人生经历进行梳理,分析她个人性格对其绘画风格的影响,最后对洛朗桑的绘画作品及其个人风格进行了研究。还有由夏亚楠于2019年所撰写的硕士论文《玛丽•洛朗桑人物画风格研究》,通过从其人物画入手,将洛朗桑的个人成长与所处时代的艺术全貌结合起来加以考察,并从那喀索斯情节与比利蒂斯之恋的角度对其题材的选择予以分析,为洛朗桑的人物画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还有由王燕飞于2007年所写的《进入主流——二十世纪上半期西方女艺术家自画像》论文中,作者分析了玛丽·洛朗桑两幅群体肖像以及从琼·维瑞尔的“假面”理论的角度分析了洛朗桑的自画像中独立的爱情故事,并且认为洛朗桑的这种美学思想有两个主要来源一一新艺术运动与同性恋艺术圈的仪式。 还有由张洁于2018年所撰写的硕士论文《玛丽·罗兰珊绘画中的隐性诗意与我在油画创作中的思考》,此文中作者通过刨析艺术家背后的经历,从画面及色彩构成角度来揭示了其独特的外在表现与诗性语言。

期刊有发表于2015年17期《东方艺术》的《玛丽•洛朗桑:在生活这场暴风雨中,艺术是唯一的伞》。还有2011年许琳之在《美术大观》发表的名为《玛丽•洛朗桑作品中的女性意识》的期刊论文。作者在文章中从玛丽•洛朗桑的画风的变化、作品特点及其女性意识、在艺术史中地位的变化三个方面论述其观点:她创造出独立于男性艺术以外的艺术风格,用高度女性化的形式感表现出其特有的细腻情思与感性经验特征。

 

三、研究方法

 

本文需通过搜索、阅读、整理、阅读相关传记,结合时代背景,梳理相条件:关艺术家与玛丽·洛朗桑的生平交汇,洛朗桑的绘画作品资料和文献资料,仔细整合并分析得出其对于洛朗桑艺术风格与创作的影响。其次,采用图像分析法对玛丽·洛朗桑人物画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进行深入分析。通过阅读相关传记,结合时代背景,使用图像学方法分析她的绘画作品,从而对玛丽·洛朗桑画风格与交际关系的联系进行全面的分析说明。

 


 

 

 

第一章 玛丽·洛朗桑与她的朋友们

第一节 艺术家生平简介

玛丽·洛朗桑(Marie Laurencin1883-1956)是出生于1883年10月31日的法国女性画家和版画家,在20世纪初期的法国艺术界占有重要地位。她以独特的风格而闻名,其作品以粉嫩梦幻的色彩、流畅的线条和飘渺的主题为特点。洛朗桑又是20世纪初期前卫艺术运动的重要人物之一,特别是以她对立体主义的贡献和与巴黎影响深远的艺术圈子的联系而著称以下是洛朗桑于1904年所创作的自画像(图1),旁边则是洛朗桑在老年时期的摄影照片(图2)。

                        

1玛丽·洛朗桑(青年自画像)1904          图2 玛丽·洛朗桑(老年)

    洛朗桑的母亲波丽·洛朗桑(Pauine-M elanie Laurencin1861-1913)是来自渔村的餐厅服务生父亲杜雷( Ahred Tou let,1839-1905)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官员。然而玛丽·洛朗桑不是正常家庭的孩子她是不被祝福的私生子,只能从母姓孤单地和母亲相依为命。母亲一直无法接受女儿没有名分的出身长年以冷漠无言的态度相待。年幼的玛丽·洛朗桑渴望得到父爱的依靠又期盼能拥抱母亲慈爱的呵护当她成长为少女之后母女二人关系才趋于好转。母亲决定将她培养成高尚的淑女让她学习诗文艺术。由于母亲擅长女红刺绣,将玛丽·洛朗桑周遭的一切铺陈得秀丽华贵两人生活在充满女性柔美的世界,排除一切男性化的成分过着隐居的生活。因此这也造就了她日后在绘画中采取大量如发带、丝巾、蝴蝶结、璎珞等女性化符号以及呈现“蕾丝边”的风格倾向。玛丽·洛朗桑是个私生女,这一点在当时的时代总是被人用有色眼光看待。在这样的原生家庭长大,玛丽·洛朗桑的心底总是有一份孤独,因此在她画作的少女气息之中,总有抹不掉的淡淡哀伤,柔美而忧愁,诗意而清幽。洛朗桑的艺术之旅始于18岁的她在巴黎的昂贝尔学院(Académie Humbert)接受的正规训练,在那里她学习了绘画技巧和艺术理论。她早期的作品受到印象主义和象征主义的影响,但后来她逐渐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她的画作常常描绘女性形象,这些形象既柔和又神秘,常常被艺术欣赏者视为对女性主题的探索和诠释。

    20世纪初的巴黎,洛朗桑成为了当时艺术界的重要人物之一。她参与了许多重要的艺术展览,与其他知名艺术家合作,并在巴黎艺术场景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尽管她的作品在当时并未获得与毕加索等人相当的关注,但她独特的风格和对女性主题的表现却使她成为了当时艺术界中备受瞩目的人物之一。

玛丽·洛朗桑就是如此通过她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对女性主题的深刻探索,成为了20世纪初期法国艺术界中备受尊敬和重视的重要人物之一。她的作品不仅在当时获得了认可,而且对后来的艺术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她的艺术贡献也是不可忽视的。

 

二节 玛丽·洛朗桑绘画风格及演变

    玛丽·洛朗桑的绘画风格以其独特的特征而著称,她的作品常常被人描述成粉嫩、柔和、流畅和充满诗意。洛朗桑的主要绘画风格特征非常鲜明:

    1.粉蓝色彩:洛朗桑的画作一般都会采用柔和的粉色调或蓝色调,这些色彩很好地营造出一种温柔、柔和的感觉,与她对女性形象的探索相得益彰。她善于运用淡雅的色彩来表现她的主题,也使得她的作品充满了浪漫主义和诗意。粉蓝色彩在玛丽·洛朗桑的绘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色彩选择,更是洛朗桑独特艺术风格的核心之一。这种柔和的色调贯穿于她的作品之中,为观者带来温馨、柔美的视觉享受。

首先,洛朗桑在运用粉蓝色彩方面展现出了极高的技巧和审美眼光。她善于选择恰到好处的粉或蓝色调,并在作品中运用色彩的层次和明暗变化,使得整个画面呈现出一种柔和而不失生动的效果。这种色彩既不失活力,又不会过于刺眼,恰到好处地呈现出一种舒适、愉悦的氛围。其次,粉蓝色彩在洛朗桑的作品中不仅体现在人物形象上,还完美融入到背景和环境之中。比如她常常用粉色调蓝色调来描绘天空、花朵、衣裙等元素,营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气氛,使得整个画面充满诗意和浪漫情怀。这种色彩与其他色彩的搭配和谐统一,既突出了重点,又保持了整体的和谐统一感,给人带来了一种愉悦的视觉享受。另外,这也是洛朗桑表达情感和主题的重要手段之一,她喜好通过这样的色调来表现女性形象的柔美、温馨和内在的力量,以展现出女性特有的魅力和情感正如《爱斯基摩人》(图3)与《西班牙舞者》(图4)一样,画中女性多穿着显眼但又柔和的蓝或粉色服饰,背景也是同样的颜色。这种色彩不仅让人感受到作品中女性形象的美好和活力,也传递着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粉蓝色彩在玛丽·洛朗桑的绘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不仅仅是一种色彩选择,更是洛朗桑独特艺术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如此个性化的运用,洛朗桑创造出了一系列充满诗意和幻想的作品,给观者带来了视觉和心灵上的双重享受。

                                        

3《爱斯基摩人》1915              图4《西班牙舞者》1921

2.流畅线条:她的画作线条流畅而优雅,常常采用柔和的曲线来勾勒出人物和景物。这些线条赋予了她的作品一种柔美的感觉,与她对女性形象的描绘相得益彰,格外强调了女性的柔美和优雅比如《鹿》(图5)。此外,这样的线条还呈现出一种轻盈的感觉,她善于运用曲线和圆润的线条,创造出飘逸而宛如舞动的形式。这不仅使画面看起来更加柔美,也传递出了一种宁静和梦幻的氛围。观者在欣赏她的作品时往往能受到感染,感受到那种优雅而轻松的情绪。                                      

 3.女性主题:洛朗桑的作品经常以女性为主题,描绘的女性形象通常都是柔和、神秘而富有魅力。这些女性形象常常被置于梦幻般的背景中,给人以诗意和幻想的感觉,反映了她对女性内在世界的深刻理解和探索。玛丽·洛朗桑在她的艺术生涯中常常探索女性主题,并通过她独特的视角和风格将其呈现出来。 她的作品中充满了对女性的赞美、思考和探索,也反映了她对女性角色在社会、情感和内心世界中的理解和感受。

首先,玛丽·洛朗桑的作品常常展现了女性的柔美和优雅。之前提到的她通过流畅的线条和淡雅的色彩,塑造出的一系列典型的女性形象,这些形象常常都具有柔和的轮廓和温柔的表情。在她的画作中,女性大多被描绘为身姿婀娜、面容姣好,展现出内在的优雅和外在的美丽。

    洛朗桑的作品中常常透露着女性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她通过女性形象的表情、姿态和环境来传达各种情感,如思念、渴望、忧郁等。这些情感不仅反映了女性在特定时刻的心境,也反映了她们在生活中所面对的情感困境和挑战。通过对情感的细腻描绘,洛朗桑展现了女性的内心世界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此外,玛丽·洛朗桑的作品也经常探索女性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地位。她通过女性形象的日常生活场景、社交活动和人际关系,反映出那个时的代女性在家庭、职场和社交圈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这些作品不仅呈现了女性在社会中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也提出了关于性别、权力和自由的深刻思考和探讨。

总之玛丽·洛朗桑通过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视角,深刻地表达了对女性的赞美、思考和探索。她的作品既展现了女性的柔美和优雅,也反映了她们丰富的情感和内心世界,以及在社会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和地位。在她的画作中,女性早已不再是简单的客体,而是拥有自己独特生命力和价值的主体,这一切都使得她在艺术史上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4.抽象表现:尽管洛朗桑的作品常常以人物形象为主题,但她的表现方式往往较为抽象和符号化,她善于运用简化的形式和符号来表达情感和主题,使得她的作品具有更深层次的内涵和意义。







 


 

 

    玛丽·洛朗桑的抽象表现主要体现在她对形象的简化和提炼上。通过简洁而流畅的线条、柔和而淡雅的色彩,她将女性形象凝练成一种近乎符号化的存在。这种简化并不是简单地去除细节,而是将形象的本质特征提取出来,使其更具有普遍性和象征性。因而观者在欣赏她的作品时,常常能够感受到一种超越具象的美学享受,进入到一种抽象化的情感空间中。

在画布上如此,情感上也是如此。这样的抽象表现同时也体现在她对情感的诠释与表达上。通过形象的简化和色彩的运用,她传递出一种含蓄又深刻的情感氛围。这样情感的抽象化使得观者在欣赏作品时能够感受到一种超越具体情境的情感共鸣,进而引发对内心世界的深入思考和体验。                                      

玛丽·洛朗桑的抽象表现还体现在她对空间和形式的处理上。空间处理也是她画作的一大特点。正如《年轻女孩》7)所示,她通过简化和扭曲形象的比例和构图,营造出所谓虚幻而超现实的空间感。在她的作品中,人物往往被置于十分抽象的环境中,与背景近乎融为一体,使得整幅画面呈现出一种超现实的效果。这种对空间的抽象处理不仅增强了作品的审美效果,也使得观者在欣赏作品时能够感受到一种超越现实的想象和体验。

    5.情感表达:洛朗桑的作品常常充满了情感,她通过精致的线条和柔和的色彩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情绪,她的作品常有强烈的情感共鸣力。在表达她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时,她善于通过对人物的情绪、欲望、恐惧、挣扎等方面的刻画,展现出人物的丰富内心世界。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都能够将其内心的复杂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使读者能够深入感受到人物的情感起伏和内心世

    以此总结,玛丽·洛朗桑的绘画风格以其粉嫩的色彩、流畅的线条、抽象的结构和对女性主题的深刻探索而闻名,她的作品充满了浪漫主义和诗意,深受艺术界喜爱与推崇。

 

第三节 玛丽·洛朗桑朋友肖像画

玛丽·洛朗桑画过自己,画过挚爱之人阿波利纳尔,也画过画亲密的朋友们和一些委托人,比如毕加索、布拉克、费尔南多、斯泰因等人,也包括画过诸如香奈儿这般名人的肖像画等等……她的画面总是整体以粉蓝色调为主,呈现出一副柔美和优雅气质的女性画面。








1920年代,知识分子与上层社会对文化、艺术充满狂热,洛朗桑融入到巴黎社交圈之中,成为众多女性名流点名委托的肖像画家。她最有名的委托人,有“橘园”的女主人居庸夫人(图9),以及与洛朗桑同龄的香奈儿(图8)。然而可惜香奈儿嫌洛朗桑将她描绘得太过娇弱,没能体现出自己干练的男性化风格而拒收。虽然与格特鲁德·斯泰因(Gertrude Stein,1874-1946),娜塔莉巴妮(Natalie Clifford Barney,1857-1931)这些女性主义者(同时也是女同性恋)交往甚密,但洛朗桑的画作始终维持纯粹的女性阴柔风格,朦胧的画风堆满脂粉气。她笔下那些与世无争的柔软女子,馨香而优雅,似乎永远不会老去。画里的女子无一例外,肢体丰腴饱满,脸颊红润,嘴唇柔软,葡萄眼眸温柔如鹿,像是未谙世事的处子,一派天真。        


     8《香奈尔小姐肖像》1923             图9《居庸夫人肖像》1928

                       

10《穿蓝衣服的苏珊娜·莫候》1940       图11《安德烈·德兰夫人肖像》1933

《安德烈·德兰夫人肖像》(图11)是她为其所作的画,可以看出画面中的线条简洁,色彩朦胧。穿蓝衣服的苏珊娜·莫候》(图10)是洛朗桑16区的马拉科夫美术学院教授绘画往后时光二战时候所做洛朗桑的老年时光与女管家苏珊娜·莫候共同度过,莫候是洛朗桑收养的女儿,有人说她们实际上是恋人。不管事实关系如何,这个漂亮姑娘确实是洛朗桑晚年的依靠,并最终继承了洛朗桑的画作与财产。洛朗桑过世后,莫候拒绝公开所有资料,直至自己也离世后,洛朗桑的作品才得以流入市场。顺便一提,现今收藏洛朗桑作品最全的玛丽·罗兰珊即洛朗桑美术馆,并非在法国,而是位于日本东京。

    除了上述为朋友们绘制的个体肖像画外,洛朗桑也画有朋友们的群像,比如本文的研究对象《阿波利奈尔和他的朋友们》以及《艺术家群像》(图12)。1908年,她创作了这幅《艺术家群像》,在画面中看似阿波利奈尔处于画面的中心位置被人物、鲜花所环绕但从整体视觉来看处于最高位置的洛朗本人显然更吸引观者的视线洛朗桑自己绘制到靠上的位置,同时靠近心爱的恋人阿波利奈尔。后者手捧一本书,正好契合了他的诗人和艺术评论家身份。毕加索当时的情人费尔南德·奥利维尔在右下角摆出的姿态妖娆,难掩面部得意之色;最左边的毕加索用古埃及正面率来表现:他朝费尔南德的方向望去,头部为正侧面,线条僵硬,眼、肩为正面。不得不说,这样的创作方式极具创意。

第二章《阿波利奈尔和他的朋友们》的画面内容和人物身份

 

第一节《阿波利奈尔和他的朋友们》的创作背景

    《阿波利奈尔和他的朋友们》13作为玛丽·洛朗桑的杰作之一,创作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浪漫主义时期。自19世纪以来,法国巴黎已成为世界文化艺术之都。各种艺术流派和艺术运动均诞生于19世纪中后期和20世纪前期那惊心动魄的岁月里。这期间,巴黎孕育诞生了响彻世界的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以及巴比松画派。同时,巴黎不仅是现代艺术的发源地,更不用提其本地发源的后野兽主义、印象主义、立体主义印象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等多种艺术流派。例如俄国的构成主义德国的表现主义、意大利的未来主义、以及荷兰的风格派等,这些艺术运动都是以巴黎作为其核心和出发点。所以说法国的美术在19世纪后期就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体系,它囊括各种不同的绘画流派、画派和包括了艺术家等众多成员。除了前面提到的艺术流派和画派,巴黎的画坛上也存在一些非其他画派的画家。尽管他们各自独立,可能显得影响广泛和为大众所熟知,不能完全左右画坛的发展方向和氛围,但他们都独立创作,坚守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个性,同样赢得了广大的观众和不小的影响,为20世纪的艺术创新和繁荣做出了显著的贡献。在这个时期,艺术家们对于充满想象力神秘主题的追求达到了巅峰,而玛丽·洛朗桑更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她是受到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启发,将自己的想象力转化为了绘画中的色彩和形态。

    这个时期同样是欧洲文学艺术的浪漫主义时期,充满了对个人情感、想象力和自然美的强调。浪漫主义者们渴望超越现实,探索内心世界和宇宙的神秘之处,追求着一种超然的境界。他们的作品充满了对人类情感和幻想的描绘,勾勒出了梦境般的场景和情节。在这期,艺术家们经常通过表现个人情感,将自己内心的感受融入到作品中,通过文学、绘画和音乐来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和感受,以此展现给观众。这些作品很多充满了对自然和神秘主题的探索,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让人感受到作者的内心世界。这些浪漫主义创作家们描绘着各种各样的情感故事,从爱情到友情,从孤独到欢乐,展现了人类内心深处的复杂情感。通过想象力来创造出花花的世界和角色,使读者沉浸其中,忘记现实的束缚。

 

《阿波利奈尔和他的朋友们》画面内容

  一、作品的画面语言

 

13《阿波利奈尔和他的朋友们》1909

    这幅洛朗桑的人物群像(图13)很鲜明地展示了她的颜色使用风格。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画女性的,另一种是画男性的。她的所有女性群像的色调都比较淡雅偏灰,色调统一和谐,人物与背景的颜色差别不大,人物皮肤是用一贯明亮的颜色,衣着、裙子多以粉、蓝这些颜色的灰色调来构成画面。显得优雅、明快,有种少女的梦幻感。而男性为主的群像多是在立体派时期所作,以重色为画面的主色,表现背景和人物形象、着装,人物变形比较明显,有着强烈的形式感。比如这幅作品,里面有毕加索以及阿波利奈尔和洛朗桑自己,以及其他立体派成员。画面的颜色是深蓝、紫、黑等色,而洛朗桑自己的衣服仍然是用了明亮的粉蓝色,在画面中尤其地突出。不管洛朗桑是出于自己习惯于对女性的这种画法还是为了凸显自己的与众不同,这种她惯用的颜色在画面中都更加证明了她一贯的画法和对粉蓝色调使用的偏爱。

这幅画借用了毕加索《亚威农少女》14的构图。画面里除了她与立体派的好友,在画面的中央她还画了一只小动物,很不容易发现,而且看似与画面并没有关系。在其他的作品中,玛丽·洛朗桑也喜欢把动物放在画面里,有羊、鹿、鸟、鸽子、猫等,通过其形体与画面中的人物形成某种关联。虽然从现实角度看,这种场景是很奇怪的,但在她的画面中却显得尤为和谐,与她使用的简易抽象线条和柔和色调相结合,更凸显了一种梦幻和童真之感。

     

二、画中人物身份识别

《阿波利奈尔和他的朋友们》这幅画清晰反映了与玛丽·洛朗桑当时来往的名流们。图里从左至右,依次是:美国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GertrudeStei1874-1946),毕加索的情人费尔南多Fernande Olivier1881-1966,不知名的金发女性,纪尧姆·阿波利奈尔Guillaume Apollinaire1880-1918,毕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诗人马格里特·吉约Marguerite Guigas1898-1976、莫里斯·克里姆尼茨Maurice;最右边身着蓝裙的女人正是洛朗桑自己。

    在这个团体中,她的身份是一名女画家,而不仅仅是著名诗人的情人。她画自己,画爱人阿波利纳尔,画亲密的朋友们:毕加索,布拉克,费尔南特,斯泰因……这都使得她与毕加索的情人费尔南多有着彻底根本的区别。其实关于玛丽·洛朗桑这个名字,目前大众对她的认知度并不是很高。但只要一谈到在他身边的那一群男人个个如雷贯耳——毕加索、布拉克、马蒂斯、阿波利奈尔、藤田嗣治、莫迪里阿尼。被这群精英誉为“牝鹿”的洛朗桑,曾对自己的一生这样写到:“爱慕奢华,生在巴黎三生有幸;不喜欢闲聊责骂和恭维;吃得快,走得快,但作画很慢。”

    1904年那段时间,法国艺术界正在迎来巨变,而这位21岁的外省姑娘玛丽·洛朗桑,也如愿进入巴黎的安贝尔学院(Academie Humbert)学习传统绘画,目标是成为一名职业画家,此前的三年间,她一直是一名在陶瓷工厂描画瓷器的画工。在安贝尔学院,洛朗桑结识了“洗衣船”的毕加索,布拉克与诗人阿波利纳尔等人。并在这些人的熏陶下,一改此前在安贝尔学院习得的传统画风,开始用独特而柔美的女性手法创作立体派作品:早期的作品里厚重的边界线条、块面式的转折、平涂的体积处理,明显受到毕加索和布拉克的影响,而画作中的蓝和粉,几乎就是从毕加索的画作中蘸取的。

 

作品中反映的人物交际圈

 一、阿波利奈尔与玛丽·洛朗桑之恋 

作者纪尧姆·阿波利奈尔(Guillaume Apollinaire1880年8月26日-1918年11月9日)是法国著名诗人、小说家、剧作家和文艺家,其诗歌和戏剧在表达形式上多有创新,被认为是超现实主义文艺运动的先驱之一。著有诗集《醇酒集》(1913)、《图画诗》(1918)小说集《异端派首领与公司》(1910)、《被杀害的诗人》(1916)等。

    

 

                 

    玛丽·洛朗桑是阿波利奈尔的情人,1907年,阿波利奈尔出版了《一万一千根荆条》,类似于萨德的《索多玛120天》的小书。阿波利奈尔在书中隐晦地把洛朗桑描述成张开双腿的女人,仿佛一本打开的书。

20世纪初,女艺术家的地位仍远远低于男艺术家,对于一个女画家尤其是那个年代的女画家来说,最重要的可能不是才华,而是圈子,要进入同样的社交圈往往只能凭借做男艺术家的缪斯或情人身份。1908年,玛丽·洛朗桑以《艺术家群像》17一画也以隐晦的方式,回应了阿波利奈尔《一万一千











根荆条》一书的隐晦暗示:画中毕加索和他的情人一左一右,代表着女性进入艺术圈的常规方式;而自己和阿波利奈尔则在中间,阿波利奈尔手中的书象征着他的文学天赋,洛朗桑则手握红玫瑰放在胸前,以爱和自我独立的内涵处于画中最高的位置,表达了自己对特立独行身份的坚持。同样是1908年,洛朗桑在阿波利奈尔一个朋友的帮助下,第一次卖掉了《艺术家群像》,从此以后,她在蒙马特的圈子里算是一个真正的画家了。1912年,两人分手。阿波利奈尔的《酒精集》中有不少伤怀诗。

这是阿波利奈尔的图画诗歌(图19和20):

以下阿波利奈尔为玛丽·洛朗桑所做的众多诗其中的一首:

《永恒的吻》

一千年一万年,

也难以诉说尽,

这瞬间的永恒。                                  19   图画诗歌

你吻了我,

我吻了你。

在冬日朦娘的清晨,

清晨在蒙苏利公园,

公园在巴黎,

巴黎是地上一座城,

地球是天上一颗星。

1914年,一战爆发,阿波利奈尔在法国尼斯参战。1916年,诗人头部不幸中弹,这极大地影响了他的健康。1918年,他得流感后不治身亡,两天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玛丽·洛朗桑听到阿波利奈尔的死讯后,几乎发疯。1956年,她在巴黎寓所中逝世。遵照她的遗嘱,安葬时,她身穿白色长裙,手持一朵玫瑰,胸前安放著一叠阿波利奈尔写给她的情书这场葬礼仿佛一场暗喻式的婚礼翻开毕加索的传记,在“洗衣船”时期,也能读到阿波利奈尔和洛朗桑两人的爱情故事。

 

二、二人与毕加索

玛丽·洛朗桑与毕加索的关系属于艺术圈内的友好交往和互相影响。他们都是20世纪上半叶艺术界的重要人物,尽管他们各自的艺术风格和主题有所不同,但都在艺术领域有着各自显著的贡献。

    玛丽·洛朗桑和毕加索相识于巴黎的艺术圈。洛朗桑年轻时进入工厂学习瓷器画,后转入安贝尔艺术学院学习传统绘画。在那里她结识了一些艺术家,包括乔治·布拉克,而布拉克又介绍她认识了包括毕加索在内的其他艺术家,就比如马蒂斯和阿波利奈尔。洛朗桑与毕加索的交往主要集中在艺术上的互相启发和影响上。洛朗桑的作品风格独特,充满女性特点的抒情性,明亮、轻柔且极富敏感性和灵气时刻显现。她的作品中经常出现的羽毛、纱巾和花朵等元素,给人一种柔和的幸福感。这种风格在一定程度上与毕加索的很多作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毕加索作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绘画风格多变而且具有开创性。立体主义、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等多种风格都在他的作品中完美体现,同样也对洛朗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毕加索的《亚维农的少女》为例,幅画被公认为是立体主义的代表作。在这幅画中,毕加索对传统绘画进行了彻底的解构,通过几何形状和多个视角的叠加,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视觉体验。这种对形式和空间的探索,对洛朗桑的绘画风格很可能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洛朗桑的作品《年轻女孩》22中,可以看到与毕加索非常类似的元素。画中的人物形象被简化为几何形状,同时,多个视角和空间的叠加也产生了立体主义的效果。这种对形式的处理方式,与毕加索的立体主义风格有着明显的相似之处。

     

22 《年轻女孩》1910-1911

包括毕加索对色彩和线条的独特运用,也可能影响了洛朗桑。毕加索的作品中,色彩常常鲜艳且对比强烈,而线条则简洁有力。在洛朗桑的《优雅舞会》24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种特点。画中的色彩对比鲜明,同时,线条的运用也非常简洁,有效地突出了人物的形象。毕加索的绘画风格,特别是其立体主义风格和对色彩、线条的运用,很可能对洛朗桑的绘画风格产生了影响。这种影响在洛朗桑的作品中得到了体现,使得她的作品独具创新性和视觉冲击力。

        

24《优雅舞会》1919                 25 《帕勃罗毕加索》1908

 

三、二人与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

格特鲁·德斯泰因(GertrudeStein,1874--1946),美国先锋派女作家。她出生在宾夕法尼亚州的一个犹太商人家庭。因家境富裕,自幼随父母旅行,接受了欧洲文明的影响,并养成酷爱读书的习惯。

1893年,斯泰因考入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就学于美国心理学界泰斗、著名哲学家威廉詹姆斯门下,并且颇受赏诋。大学毕业后,斯泰因在詹姆斯教授的鼓励下进入著名的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从事人脑解剖学和认识心理学的研究。由于学习兴趣不高,斯泰1902年辗学,后远赴欧洲,来便一直定居法国,直至瘌逝。

斯泰因一向崇尚现代艺本,好与文人艺术家交友。当时活跃在巴黎的文艺界人士几乎都与她有过交往。她本人的创作也颇受环境影响,具有浓厚的现代派气息。斯泰因一生中写过小说、诗歌、剧本、论文等多种作品几十部,因其突出的实验性而受到欧美学术界、创作界的广泛重视。她的代表作《软钮扣》(1914)被认为是立体主义的“静物写生”,《美国人的形成》(1925)被说成是代表了“20世纪文学的开端”《三个女人的一生》(1909)又被誉为优秀的现安主义作品,斯秦因本人则被称为“一个时代的传奇人物”。

    塞尚、海明威。甚至庞德、艾略特都戛登门拜访过她。毕加索,马蒂斯,布拉克,阿波利奈尔与玛丽·洛朗桑与其同为好友,这些都在被誉为出自她的“美国文学中最佳回忆录之一”的《艾丽斯.B.托克拉斯自传》(The Autobiography of Alice B.Toklas,1933)提到过,这是一部研究现代派艺术家和巴黎文化圈的宝贵资料。以下是《自传》中选译的内容:

    阿波利奈尔是一位极有吸引力、极有趣的人……纪尧姆出奇地聪明,不论人们谈起什么话题,也不论他是否了解这个话题,他总是敏捷迅速地发现事物的全部意义……可怜的纪尧姆。我们最后一次见到他是他从战场上回到巴黎。他的头部受了重伤,颅骨被取走了一块。他的蓝色军服和缠着绷带的头部使他依旧那么出色……在宣布停战的那天夜里,纪尧姆阿波利奈尔去世了。那天夜里他们一直伴在他身边,天气温暖,窗户敞开着,过路的人群喊着纪尧姆下来,打倒威廉,人们总是用纪尧姆称呼阿波利奈尔,这使处在临终痛苦中的纪尧姆仍然感到烦恼。

    他的确很英勇。他是外国人……因此他根本不必去自愿参战。他爱好广泛,习惯文化人的生活方式和美味佳肴,然而他放弃了这一切去自愿参军。他先入炮兵,人人都劝他加入炮兵,因为炮兵比陆军好当也不那么危险。可是时过不久他便无法忍受这种半保护状态,改入陆军,在一次冲锋中受了伤。他在医院里住了很长时间,有所恢复,最后,他在停战日死去。 纪尧姆阿波利奈尔在这种时候去世不仅引起朋友们的悲痛,也给他的所有朋友带来巨大的变化……纪尧姆曾是团结的纽带,他一向有凝聚力,可是现在他已经离开人世,大家便不再是朋友了。不过所有这一切都是后来的事,现在还是回到开始,回到格特鲁德斯泰因首次遇见纪尧姆和玛丽·洛朗桑的时候。

格特鲁德斯泰因第一次见到玛丽·洛朗桑是纪尧姆阿波利奈尔把她带到弗勒吕斯街来的。她十分有趣……她的身体结实而瘦削,说话的嗓音高而美,抑扬有致。她坐在格特鲁德身旁的沙发上,讲述她的一生,说她的母亲生性不喜欢男子,却多年来一直作一位重要人物的情妇,并且生下了她。她还补充说,我一直不敢让她认识纪尧姆,尽管他那么可人意,她无法不喜欢他,可是最好还是不认识的好。以后你会见到她的。

    后来格特鲁德斯泰因见到了她的母亲……后来,就在战争爆发前夕,母亲生病去世了。那时候母亲已经见到过纪尧姆阿波利奈尔,并且的确喜欢他母亲死后,玛丽·洛朗桑失去了所有的稳定感。她不再与纪尧姆见面。这个关系在母亲生前并不知晓时却能存在,而在母亲见到并表示喜欢纪尧姆之后、在母亲去世之后却无法继续维持。玛丽不顾所有朋友的劝说同一个德国人结了婚。当她的朋友劝她时她说,可他是唯一能够使我感受到我母亲的男人啊。

    结婚六周后,战争爆发了。因为玛丽嫁给了德国人,她被迫离开法国……玛丽在这些战争年代中过得很不幸福。她内心里是法国人,可是名义上却是德国人她和她的丈夫偶尔同他们有所接触,总是称德国为她的国家。与此同时,和她保持联系的纪尧姆写来充满爱国热情的信件。这段时间是玛丽·洛朗桑的苦日子。

    玛丽·洛朗桑早先曾经画过一幅奇特的画,画上有纪尧姆、毕加索、费尔南和她本人。费尔南告诉了格特鲁德斯泰因。格特鲁德斯泰因把画买了下来,玛丽·洛朗桑十分高兴。这是她第一幅被人买走的画。

    从《自传》的这段表述来看,在格特鲁·德斯泰因看来,阿波利奈尔是一位极具吸引力和趣味的人,他聪明敏捷,不论话题如何都能迅速发现其意义并用机智和想象加以阐述。他虽然生活优越,却选择了自愿参军,展现其英勇无畏的精神。然而阿波利奈尔的去世不仅令朋友们深感悲痛,也导致了原本团结的朋友圈发生分化。总的说格特鲁德·斯泰因对阿波利奈尔的看法是既积极而又深刻的,她认为他是一位才华横溢且充满勇气的人。

    对于玛丽·洛朗桑的看法,斯泰因表现出的是多维而且深入的。首先,在原文中她认为玛丽是一个独特而有趣的人物。她高度近视,却用自己的方式欣赏和理解世界,用长柄眼镜仔细观察绘画,这无疑体现她的坚持和专注。她的身体结实而瘦削,像法国原始派画家笔下的中世纪妇女,进一步展现了她的独特气质。而且玛丽的生活经历也令人印象深刻。她的母亲是重要人物的情妇,两人过着奇特的生活,创作着奇特的艺术,使得玛丽的成长环境从小与众不同。同时在斯泰因笔下也同样展现了玛丽·洛朗桑和阿波利奈尔之间的情感和特殊关系。

    玛丽在斯泰因面前谈论阿波利奈尔时,深表对他的喜爱和尊重。尽管玛丽在母亲生前没有让母亲认识阿波利奈尔,但在母亲去世后,她依然保持了对阿波利奈尔的亲近和信任。而阿波利奈尔对玛丽更是充满了深厚的感情。在战争期间,尽管玛丽因为嫁给德国人而被迫离开法国,阿波利奈尔仍然保持着与她的联系,并写来信件。这些都能表明阿波利奈尔对玛丽的关心和思念,以及他对她的支持和鼓励。

    包括格特鲁德·斯泰因口中玛丽那一幅奇特的画,其实就是这篇论文所说的《阿波利奈尔和他的朋友们》。画上有阿波利奈尔、毕加索、费尔南和她本人。这幅画以阿波利奈尔命名而不是自己或其他人包括格特鲁德·斯泰因命名,正是展示了玛丽对阿波利奈尔的认同和重视,也体现了他们之间的亲密关系。斯泰因买下这幅画后,玛丽对此非常高兴,这也从侧面证明了阿波利奈尔在她心中的重要地位。

    最后,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还提到了玛丽·洛朗桑在战争期间的艰难生活以及她后来的离婚和重回巴黎的经历,可见她的坚韧和适应能力。

对于玛丽·洛朗桑的看法,斯泰因是积极的,认为她是一个充满了独特气质、勇敢坚韧且机具艺术才华的女性。

 

四、二人与诗人马格里特·吉约还有莫里斯·克里姆尼茨





马格里特·吉约(Marguerite Guigas1898-1976)和玛丽·洛朗桑都是出现在《阿波利奈尔和他的朋友们》艺术圈群像的场景中的人物,他们都是活跃在20世纪初的文艺界人士。









吉约是一位诗人,而洛朗桑是一位著名的法国立体派画家。尽管他们出现在同一幅画作中,但具体的个人关系笔者暂时并没有找到。可以推测,在当时的巴黎艺术圈,她们可能是朋友、同事或者至少是有所交集的艺术圈子成员,因为立体派艺术家、作家以及诗人经常聚集在一起交流创作和思想,两人一定是认识的,但是暂时没有找到明确记载表明他们之间存在特别的朋友、师生或其他特定的艺术合作或交际关系。


同样,莫里斯·克里姆尼茨Maurice和玛丽·洛朗桑是同时出现在《阿波利奈尔和他的朋友们》艺术圈群像的场景中的人物,也都是活跃在20世纪初的文艺界人士。但同样他们虽认识,之间具体的个人来往关系笔者也暂时还没有找到。

第三章  交际对于玛丽·洛朗桑艺术创作的影响

 

 

 第一节 玛丽的艺术家交际圈

玛丽·洛朗桑的生活与工作深深融入了现代艺术运动的核心她的交际圈涵盖了当时巴黎艺术界的许多杰出人物,其中包括立体派的先驱乔治·布拉克和著名艺术家巴勃罗·毕加索以及野兽派代表人物亨利·马蒂斯。通过他们,洛朗桑不仅仅接触到了立体主义的理念和实践,与更多的艺术家建立了联系她甚至与这些艺术家产生了相互影响

与此同时,她还结识了著名诗人纪尧姆·阿波利奈尔,不仅是洛朗桑的情侣,还是她的作品的重要推广者和支持者。洛朗桑与其他许多在法国生活的艺术家有所往来,这里是当时的世界艺术中心,聚集了众多作家、画家、诗人和知识分子。通过参加诸如“洗衣船”这样的艺术团体,她结识了许多文学艺术评论家和其他前卫艺术家比如马格里特·吉约和莫里斯·克里姆尼茨

 

28 合照的拍摄者是洛朗桑(从左到右:莫迪里阿尼、毕加索、布拉克)

洛朗桑的作品中映射出了这些亲密朋友的影响,还有她对他们形象的独特诠释,这些交往对她个人艺术风格的发展以及立体派艺术在更大范围内的传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二节 艺术家朋友们对玛丽的影响

  一、阿波利奈尔的鼓舞

阿波利奈尔作为女艺术家玛丽·洛朗桑的灵魂伴侣,大概是世上最懂她的人,对其的帮助和影响体现在好几个方面。

在艺术创作上,作为一位杰出的诗人和艺术评论家,阿波利奈尔对玛丽·洛朗桑的作品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和推崇。他认为洛朗桑是一位极具才华的艺术家,甚至与毕加索、卢梭等大师齐名,将她誉为“最上乘的肖像画家”之一。他曾经评价玛丽·洛朗桑:“女画家所犯的最大的错误在于,她们试图超越男人,却在这一过程中失去了她们的品味和魅力,而罗兰珊(洛朗桑)十分清楚,将女性与男性区分开的差异——本质的,完美的差异……纯真,是她的根本基调。”这样的肯定和赞誉无疑给了洛朗桑巨大的鼓舞和信心,进一步激发了她对艺术创作的热情和追求。

1910年独立画家美展,玛丽与马蒂斯同在18展厅展出“比起其他从事造型艺术的女性来,她的艺术多了几分男性化。这种理想的雄健结合一种优美,是在别处可能找不到的一种魅力”。“我们感到这是一种胸有成竹的技艺,是一种想象,体现一种很有装饰性的造型抒情”。作为前卫绘画艺术最热烈的肯定者,诗人阿波利奈尔在《美学沉思录》(1913年出版)里评立体派画家,认为洛朗桑“作为艺术家,可以列在毕加索和卢梭之间”,“她的艺术宛如莎乐美,在毕加索的艺术和卢梭的艺术之间跳舞”。他还斩截地说:洛朗桑和毕加索、卢梭是三位“最上乘的肖像画家” 。恋人之间的交流给了玛丽很大的信心与思想上的滋养,玛丽的艺术不仅局限于绘画创作,在实用商业领域也广泛涉及,甚至也发表了自己的新诗诗集《夜的手贴》,并为自己的诗集配上插图。在玛丽的一生中她为三十多部书籍制作了插画,涉及水彩画腐蚀铜版色铅笔等技术。

    而且阿波利奈尔积极引荐玛丽·洛朗桑给众多前卫的艺术家,为她搭建了一个更广阔的艺术交流平台。他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和人脉资源,将洛朗桑介绍给当时的艺术圈精英,使得她的作品得以在更多人的面前展示,从而扩大了她的艺术影响力。

    第二,在个人情感上,阿波利奈尔与玛丽·洛朗桑之间产生了深厚的情感纽带。他们相识于画廊,阿波利奈尔被洛朗桑的纯真与活力所吸引,将她视为自己的灵感之源和缪斯女神。两人共同度过了许多美好的时光的同时,一起探讨艺术、分享生活。包括阿波利奈尔还通过自己的诗歌作品为玛丽·洛朗桑提供精神上的支持和陪伴。他创作的诗歌不仅表达了对洛朗桑的深深眷恋,也传达了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不但为洛朗桑带来了精神上的慰藉,也让她在艺术创作中找到了更多的共鸣和灵感。虽然他们的感情后来因为各种原因破裂,但这段经历对洛朗桑来说无疑是一段宝贵的回忆,也让她在艺术创作中获得了巨大的灵感和启发。

                  

29  阿波利奈尔的画图           30《阿波利奈尔论艺术》中文版封面,包括《美学沉思录》和《艺术散论》两部专著在内

    此外阿波利奈尔还邀请亨利·朱利安·费利克斯·卢梭为两人绘制了一幅名为《给诗人以灵感的缪斯》的肖像画。这幅画作不仅见证了他们之间的深厚情感,也进一步提升了玛丽·洛朗桑在艺术界的知名度和地位。

    阿波利奈尔对于玛丽·洛朗桑的帮助和影响是多方面的,他在艺术创作、职业发展以及个人情感等方面都给予了她巨大的支持和帮助。可以说,没有阿波利奈尔的帮助,在那样的时代,玛丽·洛朗桑的艺术之路很可能会走得更加艰难和曲折,不过,玛丽·洛朗桑能在当时的艺术界占有一席之地也全然离不开自身的努力,当时巴黎的作家妮可·葛朗特也在关于洛朗桑的传记里强调,两个人是相互影响,相互成就,而不只是阿波利奈尔带动了洛朗桑的艺术事业。

 

二、卢梭的艺术风格影响

1918年初,西班牙流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快要结束的时候爆发了,给人类带来了世界末日的恐怖景象。流感病毒也夺去了数位欧洲艺术家的生命,其中就包括诗人阿波利奈尔。此前,阿波利奈尔还曾为自己的好友,著名后印象派画家亨利·卢梭(Henri Rousseau,1844-1910),撰写过墓志铭。在这篇墓志铭中,诗人阿波利奈尔不无幽默地说:“向您致敬,亲爱的卢梭,愿您听到我们的话。请让我们的旅行箱免关税通过天堂之门吧!我们会为您带上画笔、颜料和画布,使您在真光照耀下的神圣暇逸中也能作画!”

画家卢梭也曾在去世前一年,为诗人阿波利奈尔和他的缪斯——女画家玛丽·洛朗桑作过一幅双人画像《缪斯赐予诗人灵感》31)。

                     

31 卢梭《缪斯赐予诗人灵感》1909        32 卢梭《抱娃娃的小囡囡》1905

阿波利奈尔之所以在卢梭的墓志铭中写道“请让我们的旅行箱免关税通过天堂之门”,是因为卢梭是一位自学成才的天才画家,他在49岁提前退休之前,一直是巴黎海关的关税员,因此画家也得了一个绰号——“关税员”。

在西方艺术史上,卢梭常被归为后印象派,他同时也是非主流的“返璞归真派”(Naïve art)艺术的杰出代表,作为阿波利奈尔与玛丽·洛朗桑的朋友,卢梭也是超现实主义艺术先驱。从卢梭画的儿童肖像,就充分体现出“ 超现实主义的返璞归真”风格,比如那幅著名的《抱娃娃的小囡囡》190532)。

“20世纪朴素派之父”的亨利•卢梭的艺术极具“清澈且雄浑”的境界。这种清新、简朴的境界也正是玛丽所崇尚的。卢梭与阿波利奈尔、玛丽有着深厚的友谊。其名作《诗人和他的缪斯》绘的正是玛丽与阿波利奈尔的爱情。卢梭的艺术最大的特点就是朴素单纯,严谨的依照本身的感觉,凭借本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采用精简构图,削弱空间感和立体感;笔触与颜色过度微妙,有看似平涂一般的效果。画面呈现出外轮廓线清晰,造型简约,色块感很强的面貌。既紧紧抓住自然,研究自然,又通过具有寓意的画面元素重视内在神韵和自我的表达,没有丝毫矫揉造作。

 

三、马蒂斯的艺术风格影响

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1869-1954)是20世纪法国最杰出的画家之一,被誉为野兽派运动的创始人和核心人物。他的艺术以其鲜艳明快、大胆强烈的色彩运用和对形状结构的高度简化而著称,对现代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在马蒂斯的艺术生涯中,“洗衣船”(Bateau-Lavoir)是一个具有标志性和重要历史意义的地方。这是一栋位于巴黎蒙马特高地的破旧建筑,因其外观破败而得此昵称。20世纪初,洗衣船成为了众多贫困艺术家的聚集地,其中包括马蒂斯在内的多位未来艺术大师,如巴勃罗·毕加索、乔治·布拉克、胡安·格里斯,当然也包括玛丽·洛朗桑等。在这个充满活力与创意交汇的空间里,艺术家们相互交流、激发灵感,共同孕育了诸如野兽派、立体主义等现代艺术流派。尽管马蒂斯本人与洗衣船的关系不如毕加索等人那样紧密,但这个地点所象征的合作与创新精神对于那个时期整体艺术氛围的形成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这样的环境互动,马蒂斯和其他艺术家的作品逐渐打破了传统的束缚,开启了现代艺术的新纪元。

作为野兽派的领军人物,他的大胆色彩运用和对形式简化处理的探索对许多同时代的艺术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他的著名作品《蓝衣少女》33《凯西亚的大头像》34中就可以看出,这其中就包括玛丽·洛朗桑。马蒂斯强调色彩的情感表达和对自然形态的主观变形,这种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启发了洛朗桑对色彩和造型的创新性运用。

                     

33 亨利·马蒂斯《蓝衣少女》1937

 

虽然洛朗桑也被归类为野兽派画家之一,但她最终的艺术风格并不是完全符合野兽派的粗犷和激烈色彩对比,而是发展出一种更为精致、柔和且带有明显女性视角的绘画语言。洛朗桑的作品倾向于轻盈的颜色搭配和流畅的线条,尤其擅长描绘女性形象,体现出一种独特的浪漫与梦幻气质比如》(36)。

                 

35《带吉他的年轻女孩》1940

马蒂斯对洛朗桑影响最大的方面体现在她对色彩自由运用的理解以及对传统透视规则的打破上,但洛朗桑在其艺术道路上融合了野兽派和立体派双方的特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这一点也是她在现代艺术史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原因。两人之间的交流与交集无疑为洛朗桑的艺术成长提供了重要的灵感来源。

 

 

四、布拉克的引导

20世纪初的现代艺术画派百花齐放,出现了毕加索、马蒂斯、布拉克等大师。乔治·布拉克(Georges Braque,1882-1963)是法国现代艺术的重要代表人物,尤其以其在立体主义领域的开创性贡献而闻名于世。布拉克的艺术探索始于印象派和后来的野兽派,但真正让他成为艺术史上标志性人物的是他在20世纪初与巴勃罗·毕加索的紧密合作。两人共同创立并发展了立体主义这一革命性的艺术流派,打破了传统透视法则,尝试从多个角度同时展现物体,并引入了平面性和几何形式。布拉克的作品不仅限于绘画他还是一位杰出的雕塑家,其立体主义风格同样体现在雕塑创作上。他的后期作品回归了更为传统的主题,如静物画和风景画,但始终保持着对形式和空间深刻的理解和创新表达。

乔治·布拉克作为立体主义的奠基人之一,其艺术实践对整个现代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20世纪艺术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乔治布拉克的相识是玛丽·洛朗桑艺术和人生之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正是由于布拉克的引荐,洛朗桑得以加入毕加索的“洗衣船”画室(立体派大本营)行列。与前卫画家的频繁接触,以及立体派的潜移默化,她在绘画方面逐渐卸载了传统学院的粉黛气息,逐渐树立自己风格,回归内在的安静,成为优雅品味的化身。作为艺术家,玛丽有着自己的审美美学思想,富于个性的艺术风格,让人眼前一亮。

 

  第三节 朋友与艺术:从个例到理论的探讨

 

玛丽•洛朗桑的艺术创作根据时期属于不同的风格流派:野兽派与立体派以及后来的巴黎画派。说她是“立体主义”画派成员主要因为她的创作与活动年代正好处于“立体主义”鼎盛时期,同时,她也与“立体派”成员关系密切。但是,对她成熟时期的画作进行分析:对造型的处理常常简练、明快,线条流畅和富有韵律感;大多运用了平涂法或微妙过渡,将人物、场景作为一种平面装饰,减弱画面的深度感和物象的体积感;展示色彩的音乐般美感,源于法国的洛可可与巴洛克风格柔美的色彩基调上将纯净的平面色块组合以寻求一种富有变化的和谐性,犹如诗歌中的韵脚和节奏变幻,给人美妙的体验和视觉享受。所有这一切似乎又与“野兽派”热衷于色彩鲜明的视觉效果、采用线条勾勒和平涂绘法有着深切的关联。幸运的罗兰珊走进了走些大师中并参与其中,面对这些门派的开山鼻祖以及全新的观察表现方式,她和普通人一样开始也被其吸引,此后的绘画抛弃了学院派的传统,大量游走走于各个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其间:野兽派的线,立体派的结构重组,巴黎画派女性人物的细腻,而且玛丽非常喜欢15世纪末佛罗伦萨的著名古典画家桑德罗•波提切利。波提切利画面的特点对玛丽也有着深远的影响。玛丽画面中蕴含的永恒的古典美感,浓浓的诗意,较高的绘画品格均源于对于古典绘画的传承。她用着现代手法去对波提切利这样古典大师人物进行美学再现。

    例如文中提到的毕加索和马蒂斯,作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两位艺术家,他们的艺术风格发展同样也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这其中包括与其他艺术家的交往经历以及文艺批评家的各种观点。

    毕加索与马蒂斯之间就既为好友又是竞争者的关系,他们二人之间存在的竞争与友谊不断刺激着彼此的创新。例如,当他们在巴黎艺术界活跃时,两人的互相观察和间接对话促使各自的艺术探索更加深入。尤其是1907年左右,毕加索在看到非洲部落艺术之后受到启发,创作出了那个里程碑式的作品《亚维农少女》,这件作品预示着立体主义的到来,而这一时期马蒂斯也在寻找新的表达方式,最终发展出自己的野兽派风格。

    文艺批评家如格特鲁德·斯坦因不仅是玛丽·洛朗桑的朋友,同样也是毕加索的朋友,也是他重要的艺术赞助人和评论家。斯坦因的支持和她的先锋文学思想对毕加索的创作理念有所启发,在立体主义阶段,斯坦因的现代主义观点对毕加索的艺术实验给予了肯定和支持。

    马蒂斯的朋友圈子也很广泛,比如与野兽派其他成员的交往,如安德烈·德朗(André Derain1880-1954和莫里斯·德·弗拉芒克(Maurice de Vlaminck,1876-1958,他们共同追求更为大胆和自由的色彩使用,这种激进的色彩表达成为野兽派的重要特点。而且尽管马蒂斯与毕加索存在一种亦敌亦友的竞争关系,但两人在某种程度上相互借鉴,比如在探索平面化和装饰性的绘画语言方面,这直接促进着二人对于自身绘画风格的探索。

    与洛朗桑不大相同,文艺批评家起初对于马蒂斯的作品总是持批判态度,尤其在他早期展示野兽派作品时,评论界的反响多为负面,认为作品色彩过于粗糙和夸张。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争议和批评反而更加激发了马蒂斯坚持自我表达的决心,并进一步推动了他的艺术革新。后来的一些批评家的认可和阐释,如强调色彩独立价值和情感表达的重要性,对马蒂斯的后期抽象风格的形成也起到了催化作用。

    所以综上所述艺术家的朋友圈和文艺批评家对艺术家的个人风格发展能够起到很多方面的影响:艺术家之间的友谊往往都是伴随着共享创意、互相挑战和影响,促进着各自风格的演变和发展。

    文艺批评家的评论既是对艺术家作品的解读和推广,也可能引起艺术家对自身实践的反思和调整。正面评价可以增强艺术家的信心,负面评价则是可能激起艺术家证明自己能力和革新风格的动力。艺术家与朋友圈和社会的互动和与反馈共同构成了他们艺术生涯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既是压力也是动力,不断推动他们超越既有界限,创造出新颖独特的艺术形式。

 

 

 

 

 

 

 

 

 

 

 

结语

本文以女性艺术家玛丽·洛朗桑的绘画《阿波利奈尔和他的朋友们》为切入点,以玛丽·洛朗桑的艺术作品中人物展开,重点研究洛朗桑的艺术交往以及对其产生的影响。

本文主要以洛朗桑的人物画为研究主题的切入点与对比对象,从其个人艺术风格的成因入手,将洛朗桑的个人成长交际与所处时代的艺术全貌结合起来加以考察,研究整理分析得出,玛丽·洛朗桑的艺术经历和绘画风格主要受社会、文艺界艺术交往圈很多朋友的客观影响和女性艺术家自身的生理特征与心理特征的主观影响。玛丽·洛朗桑的人生中不论是多彩的经历还是令人惋惜的情感亦或是令人敬佩的交际广度,都对她的个人风格有着很深的影响。尤其是文学界的纪尧姆阿波利奈尔绘画界的马蒂斯和毕加索对她产生了极为重大影响。

玛丽·洛朗桑作为20世纪上半叶活跃于巴黎的女性艺术家,通过传统绘画的学习转入立体主义绘画、野兽派等新绘画的学习,结合自身的特点,不断融合,创新和实践,一步步形成自己的独特艺术风格,在20世纪那个时代不仅是女性艺术家中的一个闪光点,她的绘画与20世纪上半叶的巴黎紧密联系在一起,也彰显了一位身处现代主义大潮中的女性艺术家的独立个性和自主品格。研究玛丽·洛朗桑不仅仅是为了研究这个个体,同样重要的是,研究整体艺术大环境下涌现出的艺术思潮所带给艺术家们自身的启迪。洛朗桑在于文艺朋友们交往时并不是拾人牙慧,而是提炼并形成真正属于自己适合自己的艺术视角和绘画手法。真正做到外能得益于时代,内能看清自己的,一个具有独特个人风格的艺术家。

 

 

 

 

 

 

 

 

 

参考文献

[1](法)阿波利奈尔:《阿波利奈尔论艺术》,李玉民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

[2]欧阳英:《20世纪法国美术》,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3]乃佳:《玛丽·洛朗桑》,吉林:吉林美术出版社,2006

[4]Austra:《玛丽·洛朗桑在生活这场暴风雨中,艺术是唯一的伞》,东方艺术

[4]许琳之:《玛丽•洛朗桑作品中的女性意识》,《美术大观》,第1期,2011。

 

[5](法)阿波利奈尔《米拉波桥》,郑克鲁译,上海译文出版,1990

[6]陈冰冰:《永恒的诗意——论玛丽·洛朗桑的艺术》,现代装饰(理论)2011

[7]八重坚春树《现代世界の美术-LAURENCIN》,日本:株式会社集英社出版。

[8]王中忱《奔跑在野兽派与立体派之间的牝鹿——读鲁迅藏《玛丽·洛朗桑诗话集》》,《鲁迅研究月刊》,8月,2017

[9]寒馨《玛丽·罗兰珊》,《作品》期刊,2015

[10]·斯泰因:艾丽斯.B.托克拉斯自传,申慧辉译哈佛大学,世界文学5期,1991。

 

[11]李颖:《玛丽·洛朗桑》,画刊

 

[12]Marie LaurencinDirk Stursberg,2014.

[13]Brittney J.BaileyMask and muse:Marie Laurencin’s artist portraits[D].American University WashingDon,D.C.2015.

[14]Elizabeth Louise KahnMarie Laurencin——Une femme inadaptée in Feminist Histories of Art[M].Routledge Press.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