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设计之初为探求项目所在地真正的城市特色与文化内涵对周边特色文化景区镇北台、红石峡、建安堡进行实地调研提取设计概念:
对镇北台的实地调研,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分析:建筑体现了台与地的关系,在视觉上给人一种敦厚和力量感,它是榆林九边重镇的历史地位和边塞文化共同影响下的结果,这就要求我们的设计不应该局限于在建筑表面运用台地概念进行简单的粉饰性设计,而是立足于台地概念的精神内核,将其发挥至极形成由内向外的场所精神的传导;镇北台的建筑在设计结构上采用回字型结构,该结构在镇北台中最初的建造目的是为了观察敌情和互市情况,这就要求我们在项目中的民俗博物馆设计中将该结构运用于展区的展览方式上以中庭环绕的回字型结构围合的方式对博物馆进行设计,以此营造“梦中梦”的使用感受;镇北台建筑的景观规划注意孤植意向的表达,渲染“一树一世界”的氛围,这就要求我们在项目景观设计中注意植被地域性与博物馆建筑的场所精神性相统一,注重通过景观设计烘托对纪念性建筑场所精神的表达。
对红石峡的实地调研,红石峡艺术特色表现在它的摩崖石刻、崖洞穿梭、石窟佛像、“沙水一天”。首先,红石峡的摩崖石刻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在这一点上作为当时时刻下历史名人直抒胸臆的情感表达,是各个时代精神的缩影,精神内核的外在表达,它既是长城艺术的书法宝库,又是塞上碑林的艺术表现。这就需要我们在项目设计过程中,在我们的特色展区峡间墙壁廊道设计时更要注意摩崖石刻这一元素的提取,扎根于地域文化的展区设计更能打动观者,既要留住风俗,又要留住观者,实现现实情形与旧时情形的自由穿越;其次,红石峡的崖洞穿梭是笔者在二次调研项目用地周边历史文化景区时感受最深的一个部分,以往的展区设计展览方式都采用二维平面空间上传统的串联式或串联加局部并联式的布局方式,而红石峡的崖洞穿梭的展览方式给笔者的感受是从A展区在二维上可以通过串联的方式穿越到B展区,C展区穿越到D展区,在通过竖向的外挂楼梯,和内部虫洞穿梭的方式将攀爬作为人的行为路径将A展区与CD展区相连,实现竖向并联的展览形式,通过点线面的构成关系组合实现三维上的立面美感,将传统二维上的展览方式上升到三维上,将观展路径作为设计的一部分实现内部平层穿梭和外部错层穿梭;再次,红石峡的石窟佛像作为另一艺术特色,正应了那句古话“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稀”,那么如何将其文化精神中的隐性转换为展区氛围设计中的显性,这就需要我们在设计过程中尽量注意自然现状的保留,注意山势、岩势、沙势、水势的自然选择,因地制宜,以自然本貌还原历史的真实现状,在自然基础上作出更新与改造才是符合历史现实的本性使然,强调古法自然;最后,红石峡的景观规划上与镇北台有着明显的不同,镇北台的景观意向给笔者的感觉是其在九边重镇,边塞文化影响下产生的类似日本枯山水“一花一世界”的禅宗意向,给笔者一种树木是这座边塞古城孤独守卫者的直观感受。而红石峡则主要营造一种“沙水共长天一色”的气氛烘托,在其间能感觉到浓厚的大漠文化,感受到“大漠孤烟直”的情景中。
对建安堡的实地调研,给笔者提供了两点关于本文项目设计的两点思考:胡同文化、大漠文化。首先,就其胡同文化而言,建安堡的胡同文化给人非常直观的感受,随处可见的四合院式对称布局一方面比较符合榆林这座城市的历史属性——军事重镇,另一方面强调空间摆布以阵列为主来加强空间关系,在这一点上需要我们在展区空间摆布的设计中注意采用围合式布局,当然这种围合式并不意味着完全不假思索的套用胡同文化中传统四合院式规矩的方正布局方式,而是上升到从取其形到取其义,取其神中,才能摆脱用僵化的传统文化外壳去粉饰建筑的精神内核;其次,就其大漠文化而言,笔者了解到建安堡曾是东邪西毒的取景地之一,在东邪西毒这部电影中我们能够深刻感受到大漠文化的深刻魅力,它不是南方小家碧玉的温婉之美,而是一种北方壮阔恢弘的豪情之美,给人两种截然不同的格局感受,而在本文的设计中因注意景观意向上的情感表达,非是一种将南方的景观生搬硬套到北方来的伪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