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品列表 > 工艺美术系 > 《○□△》 - 杨洲95422公共艺术
作品名称
《○□△》
类别 公共艺术
指导老师
邢戈、张潇娟、李喆
描述
丝网管在空间中交错缠绕,既是无意也是有意,秩序的编织与无序的缠绕在重复中被规范,在重复中形成的差异,无序、混乱、失控......也变成了一种新的秩序。在日常观念系统之中形成的表述、视觉习惯和思维习等惯总是在潜移默化地对我们起着作用,艺术家要打破这种习惯,从艺术的视角看问题,创造一种新的感知,可能这种感知是非逻辑的,非理性的,偶发的,创作需要去挖掘,在我还不知道如何去理解这个东西的时候,找一个独特的角度来看它,使它在现实世界中获得他从未有过的一种关系。

        在毕业创作刚开始的时候,选中了丝网管这个材料,易变形、通透,一般运用在服装上,在装置作品中的运用较少。在创作的过程,经过了许多次的材料试验,然而每一次也都不一定是向前走的,有时甚至是失败了退回起点。但是我觉得这个是一个十分痛苦却又必要的过程,是一个在说服我自己的过程,与作品磨合的过程。

        最开始是想延续大二时的一个作品,采用方言这个元素。我生活在广西临海的城市,由于处在中越的边界,故方言既有点像越南又混杂了很多别的地区的方言,在逐渐发展中形成一种独特的语言味道,并通过这种极具特色的语调折射出当地人特有的生活态度。哪怕是当地人普通话的日常交流,也仍然夹杂着方言里语调的韵味,方言一直是我感兴趣的一个方向,也用这个材料做了一些试验和效果图。之后又进行了许多次材料试验,从一开始的解决骨架问题,到投影呈现的最好效果,用网管材料尝试了不同的造型效果。在不断推进的过程放弃了文字的方案,这无疑是需要从头再来。在形式很丰富的条件下,方言作为一个个人化的情感,可能让观者很难达到共情。而与“表达意思”相比,“制造效果”具有更大的公共性,因为被表达的意思本身的个人性和隐秘性,或者在被表达之前的意思是否足够清晰,都妨碍了人们对这种表达是否能够正确或精彩的评价。加上表达中所使用的语言、手法的个人特点,这种模式绝对没有办法完全的避免似有语言的出现。一件作品不是有我内心的情感和观念来决定它的价值,而是由它能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来决定它有什么价值。, 所以我放弃了文字的方案,开始构思新的方案。对自己的方案越来越迷茫,有一段时间不停的在打转,想了许多的新方案,推翻,又重新想,一个反反复复的过程。

        然而到最后还是选用了最初的方案,简单的几何形的组合重构与丝网管在空间中的交错缠绕,装置以投影的方式融入环境中,形成了虚与实的对比。在无序的缠绕交错中,建立一种新的秩序。毕业创作是个艰难前进的过程,是个培养人学习和工作方法的过程。有了创意和念头,有了创作的冲动,下一步就应该去放在整个空间里来考虑,然后去锤炼,去打磨,直到它确实能对观者生效,虽然十分痛苦但也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