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
《等待(十二)》 刘迎春 许欲晓教授 绝版套色木刻 45x60cm 2020年
《等待(二)》 刘迎春 许欲晓教授 绝版套色木刻 45x60cm 2020年
《等待(六)》 刘迎春 许欲晓教授 绝版套色木刻 45x60cm 2020年
《等待(三)》 刘迎春 许欲晓教授 绝版套色木刻 45x60cm 2020年
《等待(八)》 刘迎春 许欲晓教授 绝版套色木刻 45x60cm 2020年
《等待(九)》 刘迎春 许欲晓教授 绝版套色木刻 45x60cm 2020年
《等待(十一)》 刘迎春 许欲晓教授 绝版套色木刻 45x60cm 2020年
《等待(四)》 刘迎春 许欲晓教授 绝版套色木刻 45x60cm 2020年
《等待(七)》 刘迎春 许欲晓教授 绝版套色木刻 45x60cm 2020年
《等待(一)》 刘迎春 许欲晓教授 绝版套色木刻 45x60cm 2020年
《等待(十)》 刘迎春 许欲晓教授 绝版套色木刻 45x60cm 2020年
《等待(五)》 刘迎春 许欲晓教授 绝版套色木刻 45x60cm 2020年
《等待》系列作品是从现实生活出发,运用黑白木刻朴素性语言的表现形式创作的一幅木刻作品。选取的版种是绝版套色木刻,主要以黑、白、灰三色为主,在主题和背景上利用这种黑、白和灰调的差异来合理、有效地表现画面,强调黑白对撞所形成的强烈对比关系,同时以一种很单纯的灰色块,来保持画面强悍的力度,着重研究“黑白灰”调中朴素性语言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刀法组织的表现方法。我创作的《等待》系列作品的创新之处是对黑白木刻语言形式的升华,即用套色木刻表现黑白语言,使得现在的创作方式既有黑白木刻的语言形式同时又有套色木刻的表现形式。《等待》系列作品朴素性语言的运用分别从构图、刀法和情感表达三个方面进行了创作实践的探究。
在画面构图方面,我遵循造型艺术形式美的规律,画面的边缘、人物形象的内部结构和人物形象位置的确定都进行了整体布局和规划。首先,对于画面边缘的处理采用“留白”的造型手法,并没有满版刻画,而是留有余地;其次,对于人物形象的内部结构通过写实绘画的表现手法,真实概括的刻画人物的面部表情、肢体形态,力求还原人物的心理活动;最后,对于人物形象位置的确定,采用对角线的构图方式,将人物集中安排在画面的对角线上,在增加画面的纵深感和延续性的同时可以给观者带来无限的想象空间,以此来突出强调等待中人们焦虑、无聊的情感。总之,与之前的作品相比,我创新之处在于吸收现实主义风格造型语言的基础上,对人物形象进行整体几何化的提炼,将画面分成三个部分,上半部分人物呈现的三角形与中间护栏构成的四边形以及投影展现的三角形集中组合在整幅画面的对角线上,在视觉上产生强烈的冲击力,使画面在构图方面既遵循了构图形式美的规律又保留了黑白木刻朴素性语言的表现形式。
不同刻刀及不同使用方法会产生不同的视觉艺术感受。在刀法的运用方面,我尝试刻出人们等待检票的内在心理活动,采用单一的圆刀为主,配合不同大小的三角刀和斜刀,以实现不同刀触变化而又统一的和谐节奏美感。圆口刀给人以圆润浑厚、具有装饰的美感,用来处理人物的衣服。三角刀显得刚劲挺拔,线条流畅,用来刻画人物的面部表情。斜刀的刀触犹如书法中的侧锋用笔,行刀可断可连,用于修饰画面的细节关系。在颜色的处理方面,通过对黑白木刻的研究发现木刻中灰色调的表现往往通过用线条的疏密,点子的大小来表现,而在我的作品中我直接用一版灰颜色来表现,简化了黑白木刻的刀法语言,坚持黑白大块对撞形成的木刻朴素性的特点。综上,我的创新点在黑白木刻语言形式的基础上对形式语言进行了升华,用套色木刻去表现黑白语言,使作品在保留黑白对撞形成的强烈对比效果的同时又保留灰色块的语言形式。
在作品的情感表达方面,我坚持跟随本心,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内在情感的表达放在首位,正如一位艺术家曾说“木刻创作要关注人类自身内心的精神世界,弘扬人文关照的时代精神,关注现实,关注未来。”我认为,在这个物欲急速膨胀的时代,我们更应该重视精神文化的追求,关注社会现实,强调个人的情感表达。因为,任何的技术和技法都是为创作服务的,情感表达才是创作的核心和灵魂。所以,在我的毕业创作中,无论是题材的选取还是刀法语言的表现,朴素性语言的创作理念一直贯穿始终。《等待》系列作品最后的呈现效果,就是我内在情感表达的体现。关于创作灵感来源的媒介火车,对于我来说,不仅是交通工具,而是连接着家和学校的纽带。每次回家都是一段旅程,不变的是归家的距离,变的是每次旅途遇到的人。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每个人的意识都独立于别人的头脑之外。我们因为不同的目的聚集在一起,等待着开车时间的到来。伴随着时间的流逝,每个人所呈现出的表情和姿态各不相同,我尝试运用黑白木刻的表现方式来刻画不同人物内心的情感表达,记录生活中发生的真实故事。
整张作品无论是从创作理念的初衷、还是朴素性语言在画面的构图、刀法、情感表达这三个方面的运用,我都做了精心的设计和安排,作品不是简单的生活场景再现,而是我对生活的感悟和内在情感表达的体现。作品采用现实主义风格中朴素性语言的艺术表现形式,借鉴凯绥·珂勒惠支的黑白木刻刀法语言,遵循黑白木刻创作的艺术规律,纯化木刻的艺术魅力,从而保持画面黑白对比的强悍视觉冲击力,关注的重点放在黑白木刻的本体语言上,强调黑白木刻朴素性语言回归的必要性,推动黑白木刻艺术的发展和普及,营造更广泛的木刻艺术人文环境。
在创作中我渐渐体会到黑白木刻的特有魅力,黑白木刻看似简单,实则是绘画的艺术。黑白木刻的每一刀都十分的讲究,其本质是用线在造型,“线”是黑白木刻的艺术形式、艺术语言、艺术情趣的重要表现载体,线条疏密、轻重、粗细的不同变化会产生不同形态的视觉效果,带给人不同的观赏美感。黑白木刻是对自然的转化,而不是再现,其本身的概括性和创造性使得黑白木刻作品具有天然的前卫性。照片只是作为一个参照物,要根据自己的创作理念、表现形式的需要,在抓住人物造型语言的形象特征后进行简练概括的黑白木刻艺术表现形式。通过实践发现用毛笔起稿可以更好的保留手绘的感觉,刻时最好能完整的保留下来,同时也要有松有紧、张弛有度。在黑白灰的构成上,更注重理性,但在刻的时候,其实是根据感觉来进行的。所以,在刻制线条时我会根据画面的需要和主观情感的表达,在不破坏画面整体黑白灰关系的基础上,刻制过程中加入一些随意的刀痕来保持画面的活泼感。正如王华祥在“一幅肖像32种刻法”中所述:黑白木刻最重要的一个特征是讲究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