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品列表 > 工艺美术系 > 《迸塔》 - 廖雨婷96077公共艺术
作品名称
《迸塔》
类别 公共艺术
尺寸 65*65*165(cm)
年代 2020
指导老师
王檬檬、王风华、宋伟、王晶、李靖康
描述
我的作品基于对不同生死观念观察开始,从一些人“入土为安”的执念开始思考:土地凝聚了一些人一辈子的记忆,他们“生于斯,长于斯,作于斯,葬于斯”,他们普遍认为死后他们也可以通过“土下”的世界与活着的人产生情感羁绊,同时也相信先人对家人的庇护是存在的。这种生死观念带给我很大的感触,我尝试创作一件作品来表现这种关于土地的情节和这种逝者与活者的情感纽带的连结和延伸。

传统中国社会被称为“乡土社会”,“乡土”除了具有空间范畴的意义之外,同时具有深度的文化内涵。我的外公那一辈恰恰是那个记忆里“乡土社会”的典型,他们作为最典型的农民,是土地最后的坚守者,是附着于土地的人,土地凝聚了他们一辈子的记忆。他的去世一直带给我很大的遗憾和伤痛,完整地参与了他整个送别仪式的我开始思考他那一代人的“附着于土地上的人生”与他们所执着的“乡土是他们死后的归宿”、“入土为安”、即将接近“土面”并规划身后事的生死观,我的创作灵感便来自于此。在我从小接受的生死观念和潜意识里,逝者的死是有意义的,他们会活在另一个世界里,他们不仅仅是家人的情感寄托,还能够保护着下一代人。我对一些佛教里的生死理念与中国一些地区的送葬方式进行调研和思考后,我认为死亡也许是让人以另一种方式去回归自然,类似于海洋界美丽的“鲸落”,“死亡不是消失,死亡的只是躯壳,真正的生命是绵延不绝。”

   因此,我创作这件作品很大意义上是为了纪念逝去的外公,同时结合他们那一代生死观和自己当下对生死的理解进行创作,最后确定结合种子和佛教里的塔元素是我创作的主体,种子为主要的创作材料,我选取日常食用的白色豆芽种在塔上,记录种子在塔上由发芽至生长的过程,并最终在南方家乡拍摄取景。创作中塔的材料语言和印象中可食用的豆芽结合,置于农村中塔一般不会出现但又确实存在的场景里,在不同材料元素的融合与转化营造荒诞感的同时,在作品中贯穿我所观察到的生死观念并表达我对生命的理解与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