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品列表 > 研究生工作部/研究生处 > 弗里达和张晓刚家庭题材绘画比较研究 - 李丽仪96752史论
作品名称
弗里达和张晓刚家庭题材绘画比较研究
类别 史论
指导老师
马晓琳
描述
新的世界文化图景在全球化进程中被悄然构建,运用自我眼光审视本土文化与艺术成为抵抗全球资本主义强势蔓延的有效途径。因而坚守本土化的价值立场和民族复兴的视觉传播逐渐成为共识,也是中国当代艺术立足于世界艺术之林的出路。与此同时针对人类艺术关系的全球比较,成就了跨文化的艺术阐释,这一全新的艺术视角为形成中国经验与中国精神的当代艺术,提供广阔的学术视野与前沿的理论启迪。笔者选取的两位艺术家——弗里达与张晓刚,...

新的世界文化图景在全球化进程中被悄然构建,运用自我眼光审视本土文化与艺术成为抵抗全球资本主义强势蔓延的有效途径。因而坚守本土化的价值立场和民族复兴的视觉传播逐渐成为共识,也是中国当代艺术立足于世界艺术之林的出路。与此同时针对人类艺术关系的全球比较,成就了跨文化的艺术阐释,这一全新的艺术视角为形成中国经验与中国精神的当代艺术,提供广阔的学术视野与前沿的理论启迪。

笔者选取的两位艺术家——弗里达与张晓刚,他们来自不同国度、拥有不同性别,看似毫无关联实则息息相关。他们均将本土视野作为其各自艺术创作的依托,张晓刚在弗里达的家庭题材绘画基础之上成功转译“中国式家庭”的经典作品形式,成为中国社会微缩景观的视觉呈现。两者通过一根“血管”在家庭题材中相遇,也由此架起了中国与拉美艺术的桥梁,为中国当代艺术创作提供本土经验转化为世界性视觉符号的成功案例。

本文以张晓刚与弗里达共同的家庭题材绘画创作为切入点,第一部分运用图像学对两者艺术创作中的家庭题材进行图解分析,以此思考不同本土视野下家庭再现的不同表达。第二部分运用艺术比较学对弗里达和张晓刚家庭题材绘画进行比对,探讨两位艺术家在视觉转译过程中的相似与差异,分别从两部分进行。两者的相似体现在地域氛围相似性的孕育以及家庭绘画中的“血管”意象;而不同家庭观念下的造就以及不同本土视野下的观看是其差异产生的原因;第三部分为视觉转译机制下的家庭图式,运用图解式思维论述弗里达的后殖民家庭图式与张晓刚的文革大家庭图式。并在此基础之上,运用符号学以及逻辑推理剖析从弗里达到张晓刚的视觉转译过程。最后一部分是关于家庭图像与文化基因传承的思考,从家庭图像的本土符号塑造、文化基因的视觉激活呈现与家国血缘的当代艺术连接展开,以艺术人类学的视角阐述如何在本土经验下实现视觉转译的创新以及文化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