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品列表 > 建筑环境艺术系 > 《朝暮——顺城巷三学街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适老化改造》 - 陈晟馨,马艺萱,姚卓112287环艺
优秀毕业作品二等奖
作品名称 《朝暮——顺城巷三学街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适老化改造》
类别 环艺
年代 2024
指导老师 翁萌
描述 设计主题:建筑选址在顺城巷一废弃棚户区附近,原建筑为卷棚工厂厂房,在保留原有建筑记忆的情况下,运用模块化设计手法,为附近居民及游客营造一个轮回循环的,包含非药物治疗方法的适老化文化中心场所。 由实地调研情况看,关于建控地带内,适老化老旧社区更新,设计应主要采用去中心化的手法,即模块化的设计手法,搭建空中立体网格,将建筑空间及庭院空间模块化,装入立方体网格中。立面形态上出现三种状态:实(建筑体)、虚(空中敞开庭院)、半透明(半私密庭院),创造极具辨识度、灵活性的建筑形象。

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报告,中国已经站在中度老龄化边缘。从中国的养老现来看,尤其是本组所在的城市西安,社区养老适应性更好,是本组设计的核心点。因此,我们希望在融合碑林博物馆文化背景的前提下,保持自身设计独特性,为当下社区建立一个富有活力的新型社交活动场所。

三学街的选择,第一,作为西安的老型社区,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典型性,1.关注度:它位于顺城巷和府学巷之间,是老西安人最关注的一个核心居住区域。2.文化背景:整个社区都与碑林文化有结合,时间长,历史悠久。3.人口结构:老年人居多的典型特征。4.周边现状:建筑是“正待改造的”,具有一种向新的活力。

代际互动,朝暮交替,年轻与暮年的互动,新时代与旧时代的交替。孩子对老人来说象征朝气与新生,而老人,又是孩子不可或缺的人生导师。本次毕设通过代际互动的实现方式,以儿童带动老人,运用模块化把社区做成一个轮回循环,代际互动的,包含非药物治疗方法的适老化文化中心场所。

历史文化街区建控地带内,采用去中心化设计,最大程度保留建筑原有风貌,针对场地内房屋采光不足,缺少人车分流等问题,采用典型剖面分析,进行空中廊道设计,架空并增加行人活动空间,同时还能更好进行人车分流。

建筑选址在顺城巷一废弃棚户区附近,原建筑为卷棚工厂厂,为了保留原有场地记忆,设计采用拱形结构,食堂顶棚为绞盘双向自锁结构,通过手摇绞盘,带动旋转支撑轴转动,进行棚顶的变形开合。绞盘双向自锁结构运行中,棘轮与棘爪啮合,与驱动轴和其他部件组合成手柄,手柄不会强行转动绞盘,而是允许绞盘转动,使绞盘安全省力。

  设计采用去中心化的手法,即模块化的设计手法,搭建空中立体网格,将建筑空间及庭院空间模块化,装入立方体网格中。立面形态上出现三种状态:实(建筑体)、虚(空中敞开庭院)、半透明(半私密庭院),创造极具辨识度、灵活性的建筑形象。

  通过去中心化,建立2m*2m*2m的方形模拟空间,运用中国传统榫卯结构及不同的铰接方式,进行丰富的模块化组件设计,同时,在空中廊道节点处设立观览西安城墙及周边景观绿化的观景平台,为社区居民建立一个集合代际交互、生态康养、城市旅游宣传的创意性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