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品列表 > 设计艺术学院 > “后自然启示录”——一场关于濒临灭绝物种的大型会展 - 李佳怡,谢函希,刘楚茨98765设计
李佳怡,谢函希,刘楚茨 设计艺术学院
作品名称
“后自然启示录”——一场关于濒临灭绝物种的大型会展
类别 设计
类型 艺术与科技
年代 2021
指导老师
陈钟
描述
濒危动物大型会展——五感交互体验空间 濒危动物大型会展落座在上海世纪公园成为了整个展场的视觉焦点;五个展厅独立又平行,开放式的元素划定了空间。场地的参观流线通畅且不寻常,每一个都可以是主入口,我们用开放的方式划分每一个展映区以确保各自观感上的独立性,参观者能够更专注地捕捉眼前的信息,同时保留了各放映区的视觉连贯性。此外,我们运用高品质的定向扬声器,成功地将声音效果做区域化处理,使参观者从听觉上更能集中于所观看的影片。整个展区在设计上消减了空间的边界感同时扩大了空间体量并强化了中心场地的聚焦感,强调各个空间

濒危动物大型会展是一个集五感交互的体验空间,建筑的设计灵感来源于“五官”,每个不同角度看上去都能类似人类“五官”中的部分,让观众更快的捕捉到展馆的主要展示方式——五感交互。


“形”这一部分展厅选取了蝴蝶类濒危动物,如黑脉金斑蝶等作为主要陈述主角。它们的主要栖息地为森林、山地。展示墙上半圆装置的反射光非常的夺人眼球,激发起参观者对展览的期待和遐想。 发光的地面投影诚邀观者在光彩中徘徊片刻。旅程始于引人注意的淡雅色调,鼓励您在“共振”世界中寻找自己。将大家聚集在一起,参观者将探索蝴蝶世界的共振体验;在对象,技术和自身之间创建对话。这些装置鼓励观者在灵魂深处与环境产生共鸣。整个空间结合人流和展品,是一个沉浸式的环境体验,给展场定了基调:划分出了场地的水平与垂直空间的可能性。同时错落流动的里外空间,又相互置换了大自然的尺度与虚幻的世界,令观展富有层次,当参观者将自己置于光锥中时,便会在墙面上找到共鸣的引语。


“声”这一部分展厅选取了海洋类濒危动物——“鲸”作为主要陈述主角。这里不仅是一个视觉盛宴的展览,更是一个3D音声演出的场地,游客将通过声音体验“鲸”的生活日常,一场独特的空间音声体验,让人们在当下也可以听到濒危动物的回声。设计需要创造一个纯粹为3D音声服务的空间,以一种十分个人的方式讲述故事,让游客沉浸到情节之中。空间中几乎不设置任何视觉元素,人们只能用自己的大脑去感受,这是世上最万能的媒介。项目采用了一套多方位音响系统以及精确的地理追踪装置,使得故事的音量可以根据游客所处的位置和面对的方向而变化。


“闻”当我们思考如何提供嗅觉体验,如何结合嗅觉和视觉,如何提供嗅觉和视觉之外的其他感官体验时,我们想到了这个部分,用装置来承载气味,来作出能让我们集中感受其中一个最被忽略的感官——嗅觉——的这样一个气泡。因为我们想要提醒嗅觉实际上是离情绪最近的。整个空间是一个结合影像,气味,及声音的三感体验空间。观众靠近装置的同时触发感应,画面便会切换到相应的主题。同时闻到与主题对应的气味。通过这样的方式,将气味与听觉、视觉连通,留下更深入的印象。整个过程注重探索式的体验,由一个交互动画,让参观者通过触碰的交互方式了解濒危动物的生存环境。

在经历了“路过-吸引进入-视觉嗅觉体验-交互式体验”之后,体验者能够更加了解濒危动物及它们的生存环境,能够更好的带入情绪及体会濒危动物的处境,使参与者有更好的体验。


“味”这一部分展厅选取了鳞甲目、穿山甲科的哺乳动物类濒危动物——“穿山甲”作为主要陈述主角。它们栖息于丘陵、山麓、平原的树林潮湿地带。喜炎热,能爬树。能在泥土中挖深2-4米、径20-30 厘米的洞。关于“味”我们首先想到疫情期间与野生动物息息相关,穿山甲列入其中,且为濒危动物,所以在设计这个展厅是首先想到了穿山甲作为陈述主角,同时也展示了其他危险濒危动物。展厅空间为内容交互体验区,没有标本,没有实体模型,每个装置内容都是全息投影技术实现的,通过运用色性和调性的心理特征来表现这些成组的色彩概念,黄、橙、黑、红的视觉感官分别体现出酸甜苦辣的味觉感官,在投影颜色选择上也 很有讲究,给观众一种全新的沉浸式体验


“触”这一部分展厅选取了极地地区濒危动物——“北极熊”作为主要陈述主角。展厅整个空间营造了一种“北极地”的冷漠感,想给观众一种身处北极的感觉,装置、影像、幻灯片、网络摄像机和艺术一起,将现在与过去、科学与神话交织在一起,构成一个关于北极的历史和未来、以及濒危动物们生活的诗意而丰富多彩的故事。展厅设有北极熊的极致特写装置,解释动物习性及生存环境,使人们可以亲密接触“动物与自然”,给人一种沉浸式的空间体验。还设有数字展览部分、讲述北极历史与未来的媒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