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品列表 > 建筑环境艺术系 > 追原寻未——对立共存袁家村发展体系演变设计 - 陈梅瑶,张楚君,江冬怡98785设计
陈梅瑶,张楚君,江冬怡 建筑环境艺术系
作品名称
追原寻未——对立共存袁家村发展体系演变设计
类别 设计
类型 环境设计
年代 2021
指导老师
海继平 王娟 李建勇 金萍 李喆
描述
以袁家村为中心探索袁家村以及同一类型村子未来的发展方向。运用传统与现代、发展与保护、商业与生态、内与外、自由与限定、真与假、静态与动态、多与少这八个对立元素,重新解析袁家村一直以来的发展过程,寻找这些对立元素共存的路径。根据解析提出袁家村的三个发展方向,分别是完全对立元素的完全融合,对立元素的完全对立,以及对立元素既对立又融合,为了给袁家村未来更多可能性以及给其他相关村子提供参考,这三个方向不给出明确答案。在此设计中也并不完全体现这三个方向,而是在这三个方向的基础上解决袁家村的实际问题,以问题为导向进行袁

通过研究袁家村,我们从中提取了一些关键词,首先我们先反观袁家村的发展历史 我们可以先得出两个对立 那就是传统与现代、发展和保护,袁家村的发展就是矛盾碰撞的起点,他由原本一个贫穷的传统农村慢慢发展成现在这样的现代的旅游村落,对于发展我们好像第一反应都是对环境的改造、破坏,但其实发展却也保护了这个贫穷的小村落。现在我们回到袁家村 又带出两个矛盾:商业和生态。商业的发展会带来生态的破坏,但是生态的完善也可带来商业的成功,袁家村的成功也是如此,他的成功离不开那片农田,由袁家村的成功我们看到袁家村村内与周边村落的矛盾,也就是内和外的矛盾。

袁家村与周边村落经常处于一个竞争的状态,周边村落效仿袁家村,希望能够打造出一个一样的爆款村落,然而却都以失败告终。那么是什么吸引他们选择袁家村,人们行动是自由的,场地是限定的 袁家村在外界看来就是一个山寨的民俗村,但是即使是这样的模式化的人工传统村落,人们却依旧选择它,这是因为很多时候人们并不在意事物的真与假,而在意的是内部的情感。对于美味安全的食物,拥挤的街道,以及亲密的接触,的一个情怀的,这些满足人们需求的条件是无法复刻的。

现在我们从人的需求中发现了对立,那就是动态和静态,多和少。不同的人对于环境的需求各自不同,甚至同一人在不同的情境下都会对环境有不同的选择,这就形成动态的娱乐产所和静态的休闲场所的一个对立。这也让我们提出一个问题 即然人们有那么多的不同需求 为什么不管是袁家村还是周边村落还是一昧追求重复的反复建设呢?建设并是越来越大就是好的吗? 看似对立的东西又能否共存?

由此我们引出我们对于袁家村未来的设计,那就是共存,如何将这些对立点串联起来使其共存。这是我们选取的设计区域,在表现我们共存理念前我先简单概述一下我们选取位置的场地问题以及我们的方案构思,我们之后的设计模式主要是解决我们在袁家村发现问题,以这些问题为导向进行方案设计,以此提高袁家村的景观品质。

除了以上对立点外,我们可以看出袁家村的人流主要集中于这个小吃街以及体验区那个区域,而靠南边的人流相对较少,而我们分析袁家村的景点后,发现南边的景点也有重复的现象,这也是导致人流少的重要原因,这是我们罗列的袁家村的所存在的场地问题。

根据以上的问题我们想将袁家村分为两个区域动态区域与静态区域 ,以此来改变他景观重复,人流集中的问题,以此应对不同的人群需求。袁家村的动态区域是他规划较完善,人流较多的区位,所以我们不做多余改动,只是对这个区域不太合理的规划进行修改,我们主要的设计集中在这个静态的区域。我们希望能静态区域能与动态区域做个区分。一个是热闹的娱乐旅游区,一个是安静的休闲放松区。然后我们将以三种形式来将共存理念融入设计。

第一个是完全对立的共存形式。以动态区和静态区为为界定点来划分对立点,将传统、商业、发展等元素划分到动态区域,将现代、生态、保护等元素划分到静态区域,使两个区域形成一个完全对立的状态,并以此共存。

第二个是一个完全融合状态下的共存,将以上对立元素打散,并将这些元素分散在袁家村的景区内,不让其有准确的边界,而是将他以一个完全融合的状态下共存。

第三个就是以一个既对立又融合的状态下的共存,我们认为村落的特点其实就是对立点比重的较量,哪方所占的多,那这个村落就属于那种特色,但并不代表其他对立点不存在。而区域的特点也是如此,所以由此我们得出第三个方案。那就是一个既对立又融合的共存,我们还是将我们选取的区块分为动态和静态两个部分。但是我们并不将元素完全对立起来,而是在这个大的区域下融入其他对立的元素,并将这两个元素融合起来进行设计,让动态区域与静态区域在保留自身特点的同时留有其他对立元素。

这三个方案我们并不做一个准确的选择,我们想做是袁家村的一个演变设计,所以我们并不希望袁家村未来被哪一种形式完全限定,并且我们也想以袁家村为例为周边村落提个醒,袁家村的未来都并不是只有一种模式,其他村落也不应该局限于袁家村这一模式。

接下来是我们的一些设计点,我们希望通过解决这些设计点来改善或解决袁家村的场地问题。

首先第一个设计点是袁家村的两个戏台,我们以袁家村这两个戏台为中心来划分我们的动态区和静态区,动态区域的戏台也是童济功茶楼那里保留他热闹,活跃的特点,静态区域的戏台则增加隐蔽的安静空间,让需要安静的旅游空间的游客有自己的一方天地。

第二个设计的点是我们的静态区景观的设计,我们运用正负形的原理从关中传统民居中提取道路元素,将这些元素融合进静态景观中,这是我们的一些组合模式,我们希望运用这些传统的空间布局,结合现代的工艺技术和材料创造一个静态的漫游空间。

第三个设计点是酒吧街的位置转移,原本的酒吧街位置较为尴尬,北邻书院街和秦琼墓。所以我们对他的位置进行转移,将他转到这个停车场的位置,原本这边也有店铺,但因为停车场,所以较为冷清,将这边修改为酒吧街后,我们也将停车场进行改造,这里有个高差两米的台地,我们想以此塑造酒吧街的观景平台,下方作为赏花露营的草坪,只保留靠大路的部分停车空位,给当地居民使用。改造酒吧街后,我们希望白天和夜晚可以分开使用这块区域,白天作为喝咖啡的休闲区域,晚上作为酒吧的热闹区域,这样也是动区与静区的过渡。

第四个设计点是修改小小池塘,原本小池塘的空间利用率较低,失去了小池塘的作用,修改后的小池塘增加互动作用,也增加了休息人们活动的空间。